近日,教育部在井冈山举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国情研修班。参加本次研修的学员共有217人,平均年龄38.5岁,来自全国89所高校

青年长江学者走上井冈山研修国情

  井冈山市茨坪镇大井村,紧挨着半面残墙的南方红豆杉静静伫立。屋里,一群人坐在天井旁的长条板凳上,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重新走进那段峥嵘岁月。党性、师德、示范,这些行文中严密的概念,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感知中,变得真切而实在。

  到历史的发生地,走进历史,融入历史,再走出历史,观照现实。

  青年长江学者研修班学员多数是第一次到井冈山。他们中不少人担任了所在学校院系、实验室、课题组的负责人,或者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学术骨干。短短一周时间,他们离开本职岗位,置身革命历史发生地,参与党史国情教学讨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千里来寻故地。从黄洋界哨口望过去,一条小路曲折通向远方。眺望那条通往“全中国”的小路,复旦大学教授杨珉说:“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淬炼,为期一周的学习,让我们加深了对党的传统和早期历史的了解,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映山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十送红军》……夜色中,一首首歌曲在教室中回响,或悠扬,或雄壮,穿插着歌曲背后一个个故事和人物的讲述。南京大学教授张亮是一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置身历史现场,追寻先烈足迹,让我对伟大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张亮说。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实施以来,不断推进人才引进、培育体制机制创新,2011年被列为国家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2015年,教育部党组决定增设青年学者项目,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支持和培养,打造一批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和学科领域的青年领军人才,700名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在井冈山研修的日子里,学员们一直在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今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连续两年为研修班作《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讲座。作为研修班的首期学员,他回忆起两年前自己参加研修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大家都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与来自各个高校的同行相处,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此次故地重游气氛依然亲切。”

  而在研修班结束后,很多青年长江学者身上发生了不少变化。一批学员获得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重大成就成果,有的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届青年长江学者中,康震和四川大学教授傅其林、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佟德志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康震在坚持教学科研的同时,还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评委嘉宾,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说:“我们不能躺在青年长江学者的功劳簿上,这是学术的成就,更是使命担当和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