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成效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朗朗乾坤,泱泱中华。5000 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在磨难艰辛中不断成长奋起,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走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因为民族血脉之中深深植根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2020-04-16 09:00时事报告 -
汇聚网上正能量 唱响爱国主旋律
近来,伴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的印发,各地区各部门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展开相关部署,一场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接续铺开、再掀高潮。爱国主义如同旗帜,飘扬在历史进步的舞台上,挥舞在社会实践的浪潮中,始终是团结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内生力量,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进取的精神内核。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内涵。《纲要》明确指出,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的重要部署。关注和回应网络空间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问题,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题中之义,更是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应然之举。 其一,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当前,网络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全球性力量,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时代。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发挥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动员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及时作出技术性调整,既要紧密对接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以技术变革为进路,坚持知国之理、爱国之情、报国之行相贯通,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制作推介体现爱国主义内容、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也要积极改变传统逻辑,遵循技术的程序性思维和符号化表达,涵盖线上和线下两大话语体系,融合传统与现代两种传播模式,以全方位地彰显中国精神。 其二,打造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确然,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有着稳定的文化模式和民族品格,如同血脉和基因自在自发地流动在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之中。但是,伴随技术和社会的变迁,网络信息社会的自由开放和虚拟隐蔽,在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同时,也离散着社会群体的心理认同,挑战并威胁着爱国主义的时代意义。网络空间爱国情怀的技术性生成,将伴随信息平台多元价值的碰撞和多样文化的冲突。正所谓“知之甚深,爱之愈切”,只有全面深入地接收庞杂繁多的信息流,才能客观而准确地获取第一手感性信息资源,进而科学分析信息符号背后的利益归属,以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为爱国认识的飞跃创造条件。为此,我们要时刻警醒网络空间多元价值的离散风险,积极占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网络阵地,实施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与网络传播的有机结合,打造绿色、平衡、和谐、优序的网络精神文明。 其三,拓展爱国主义网络教育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新媒体时代的强势推进,携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效果之积威和传播内容之多元,实现了传播形式的现代转型。然而,在现代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其矛盾的复杂性和问题的特殊性时刻威胁着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挑战着中国人民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为此,网络空间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积极创新传播载体手段,广泛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充分开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发挥好“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的教育作用,唯有此,才能生动活泼、优质高效地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时代,因由信息的高速流转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和互动,民众也因此获取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世界展开全新的探索和解读。然而,我们始终相信,通过信息比较而获取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才是网络空间真正凝聚爱国力量的情感源泉。 其四,优化爱国主义网络育人生态。面对复杂多元的网络生态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必须正视技术变迁带来的社会转型,爱国主义的精神养成必须遵循网络社会的文化边界,既要自觉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也要积极果敢地汲取世界文明之精华。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协调,这是时代发起的追问。事实表明,网络信息技术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条件,为我们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搭建了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只有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依法依规进行综合治理,引导网民自觉抵制损害国家荣誉、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言行,不断优化爱国主义网络育人生态,才能更广泛地汇聚正能量、传递真声音。网络空间既是我们探讨如何为爱国主义传统注入时代元素的话语空间,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与时俱进,保持民族特色,融入世界的实践场域。积极建构爱国主义逻辑的空间程序、全力遏制网络精神雾霾,不仅是营造网络良好生态的时代要求,更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01-17 09:00党建网 -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爱国,是人世间最自然、最朴素,也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精神财富。
2020-01-14 09:00光明日报 -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2019-12-25 09:00人民日报 -
高校思政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路径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019-12-20 09:00重庆日报 -
讲好“爱国主义”这堂思政课
当前,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已进入高潮,高校在主题教育中从情感、文化、实践三个层面讲好“爱国主义”这堂思政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12-16 09:00中国教育报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回答了爱国主义教育教什么、教育谁、怎么教等基本问题,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
2019-12-05 09:00江西日报 -
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印发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指导。
2019-12-03 09:00中国社会科学报 -
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9-09-27 09:00南方日报 -
传承“吕梁精神”推动吕梁发展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吕梁精神”是在吕梁山脉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吕梁人民革命和建设制胜的法宝。 “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 “吕
2021-01-29 00:00吕梁日报 -
坚持人民至上 弘扬大别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肯定了大别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灵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别山精神是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
2021-01-14 09:00安徽日报 -
弘扬大别山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在信阳,他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看望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和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地位,这对河南尤其是信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是当前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2021-01-14 09:00党的生活 -
用大别山精神铸牢党性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1-01-14 09:00河南日报 -
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绵延八百里、地跨鄂豫皖三省,大别山是一座革命的山、一座红色的山、一座英雄的山。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里,200多万英雄儿女在大别山区浴血斗争,近百万人献出宝贵生命。
2021-01-14 09:00光明日报 -
让长征精神深入人心
遵义会议会址。李先进摄 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走进贵州遵义,一个个熟悉的红色文化场馆,时刻提醒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这是一座革命之城、转折之城。 每逢节假日,这些场馆里随处可见一群戴红领巾的讲解员,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声情并茂地向游客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娄山关隘。胡志刚摄 近年来,遵义教育系统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用革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带动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让红色基因在这片革命热土上代代相传。 传承红色基因,课堂内外润物无声 “一颗红心,永远向上”。寒假前一天,记者来到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红军小学。透过迷迷蒙蒙的烟雨,主教学楼上的红色校训分外醒目。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身着红军服饰,神态自若、仪态大方,11岁的唐鑫娓娓讲述家乡的长征故事,不时还引述经典革命诗词。在这所小学里,像唐鑫一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为了做好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娄山关红军小学联合镇里5所学校,充分发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编写了一套囊括故事、诗词、音乐在内的红色校本教材,并将其运用到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之中,让长征精神渗透到学生成长教育的全过程。 “要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从教20年,冯小丽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是少先队辅导员,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红色文化,她和同事们还设计了许多课外活动,“冲破封锁线、运送军粮等模拟活动,都是我们的特色体育项目,就是要让同学们养成不怕吃苦、团结协作、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2017年,遵义市启动“长征故事进校园”项目,以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播下精神种子,传承红色基因。经过3年努力,遵义累计培训德育校长、骨干教师640名,培养出近800名小小宣讲员。 遵义会议会址正门。胡志刚摄 用活红色资源,思政课实力“圈粉”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博士生,吴儒忠201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远在贵州的遵义师范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政老师,“认定了这方热土一定能让我学以致用。” “走出校园,到处都是绝佳的现场教学点。”吴儒忠尝试以长征文化为视角,鼓励学生们自主重走长征路、参观博物馆或者红色遗址,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实践课题设计调查,探寻书本之外的红色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习体验感,更有利于启迪年轻人对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思考。”吴儒忠说。 遵义师范学院还把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编写了《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长征精神》等特色教材。“这些课生动有趣,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进取之心。”作为一名电气专业的工科生,梁智超上思政课的兴致一点也不低于专业课。他说,从红色文化中能领悟出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每年都有一大批毕业生奔赴基层工作,红色基因将成为他们踏实走好人生路的不竭动力。”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波介绍,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红色育人”已成为最鲜明的办学特色。2019年,学院有3名思政课教师获省级、国家级奖项,其中1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融入红色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以前主要靠课本和影视剧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红色文体活动后,我们主动学习红色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黄光景是遵义市第十九中学初三学生,课余最喜欢跟父母及同学探讨红色革命历史,对英雄故事、经典战役更是如数家珍。 为了将“红色遗址”搬进校园,2016年,遵义市第十九中学在启用新校区时,特意搭建了一个红色文化展厅。“围绕长征主题,学校每年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赛、合唱大赛等红色文化活动。”校长邹洁说,学校利用遵义红色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优势,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培育,遵义市各级各类学校围绕红色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红色校园育人特色。如今,全市大中小学校正通过创办“红色之声”广播站,组建“红色艺术团”,开展讲红色故事、演长征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走进学生课堂。 “体验才是最好的传承。”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曾润云介绍,为了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遵义正在建设一个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并依托其持续开展长征故事进校园工作,打造全国知名德育品牌,以培育更多有文化、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遵义人。
2020-12-20 09:00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