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亲见亲闻的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独立纪念日庆祝大会上我于1965年调至外交部礼宾司,在那里工作多年,有机会亲见亲闻了周总理的不少外交故事。这些故事仿佛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折射出周总理的伟大人生。他廉洁奉公、实事求是、和群众心连心的优良作风尤其
1970-01-01 08:00秘书工作 -
老兵王文琴:酒泉基地拓荒者 戈壁滩上战青春
寻初心,再出发。这是曾在戈壁滩献身国防事业30多年的老兵王文琴的心声。王文琴1937年出生在河北邯郸,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入伍。“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王文琴说,满怀一腔热血与豪情,经过培训的新兵们来到了“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
1970-01-01 08:00常州日报 -
秘密大转移
1942年秋天,日军加紧了对华北地区的进攻、蚕食,集结重兵再次向山西沁源扑来。沁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誓死抵抗,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转移。“娘,我们去哪里?”“深山!”“深山在哪里?”本就是山里的人们,要去往更深的山里。“一九四二年,正
1970-01-01 08:00中国军网 -
朱德读的三种书
朱老总的一生可谓戎马倥偬,为党和军队建设费尽心血。然而,不论早年求学时期,还是到了耄耋之年,他都非常重视读书生活。如今,四川南充二中(早年朱德求学的顺庆府新学堂)还留有“朱德读书室”。那么朱老总有什么样的读书生活呢?读经典书,汲取历史智慧朱
1970-01-01 08:00人民出版社 -
九个炊事员
“九个炊事员、一口行军锅”,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故事之一。长征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具史诗色彩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其行军路线之漫长、战斗程度之激烈、自然环境之艰苦,为人类战争史上所罕见。在频繁的作战和艰难的行军中,炊事员既要肩挑背扛必要的炊具,又要
1970-01-01 08:00中国军网 -
张文海:“做好后勤保障和在前方拼杀一样重要”
新华社天津11月27日电 从天津市区向东南方向驱车大约50公里,有一个满是枣树的住宅小区,小区里楼宇林立、树木葱葱,抗美援朝老战士张文海就住在这里。92岁的张文海面目慈祥,和蔼可亲。虽然腰有些佝偻,但依然耳聪目明。闲暇时他会看看报纸,听听广
1970-01-01 08:00新华社 -
“活到老,学到老”——与书为伴的毛泽东
毛主席的书房:与书为伴 孜孜不倦中南海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四合院。1949年3月至1966年8月,毛泽东大多时间居住在这里。这里既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没有名贵的古玩字画,除了简朴实用的生活设施和用品之外,到处摆满了书籍—
1970-01-01 08:00秘书工作 -
文击:用大炮打出志愿军的威风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我这一生与炮兵结下不解之缘。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用大炮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今年已102岁的老将军文击说,从晋察冀军区成立独立炮兵营开始,他一直是一名炮兵。1950年,32岁的文击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炮兵第
1970-01-01 08:00新华社 -
耿飚:敢讲真话的“将军大使”
耿飚是我军一员著名战将。1950年初,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耿飚,走上了外交工作岗位。他先后担任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兼驻丹麦、芬兰公使,驻巴基斯坦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缅甸大使,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等职。在任期间,他坚持求
1970-01-01 08:00学习时报 -
刘少奇与初心使命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花明楼炭子冲的一户农家。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黑暗深渊中苦苦挣扎。刘少奇和同时代的
1970-01-01 08:00人民出版社 -
“红色商人”杨延修
杨延修出生在江苏省泰州市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因家境穷困,七岁就去上海投靠摆皮匠摊的叔父。十四岁进洋行当小茶房,后来受聘于法商保太保险公司,担任高级职员。当时杨延修白天干活,晚上进夜校补习,并积极参加夜校学生会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
1970-01-01 08:00江苏学习平台 -
带去一包糖果 装回一袋奖章——记志愿军老战士林志洲
志愿军老战士林志洲在江苏南京一次党团活动中给青年讲述抗美援朝经历(10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艺 摄新华社南京11月19日电 手掌大小的白布袋子早已泛黄发旧,林志洲却珍藏了近70年。袋子正面印有一幅漫画:一位手握钢枪的志愿军战士站在“
1970-01-01 08:00新华社 -
卢作孚:跨越时空的嘱托,激励今日青年
走进重庆北碚卢作孚纪念馆,让人印象最深的展品是“民生”号模型。这艘客轮是民生公司的第一艘客轮,1926年夏从上海驶回重庆,历程艰难曲折。从“民生”轮开航第一天起,卢作孚做了三件大事:废除买办制,实行经理负责制;彻底改进旅客服务工作;严禁船工
1970-01-01 08:00光明日报 -
“将军农民”甘祖昌的“六不”
甘祖昌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长征,后又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8月,他带领全家大小解甲归田,被称为“将军农民”。2013年9月26
1970-01-01 08:00学习时报 -
小兴安岭上的红色传奇
在黑龙江省北安市,有一个以“革命”命名的村,至今人们习惯称它为“革命屯”。“革命屯”的故事是小兴安岭上的一段红色传奇。绵延起伏的白桦林,同华北平原的青纱帐一样,是抗日英雄的游击区,留下了抗联将士们跃马兴安的光辉足迹。巍巍兴安 燃起星火193
1970-01-01 08:00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