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宣讲团新春送法到村
2月18日,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宣讲团成员侯国跃教授、民商法学院卿洁副书记一行送法到梁平区聚宝村。
2021-02-21 15:05 -
西南政法大学胡元聪教授被评为2020年度“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财税金融教研室党支部书记胡元聪教授榜上有名。
2021-02-21 14:58 -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推进国防科技创新
今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当年参与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必须深入挖掘和传承蕴含其中的创新基因,持之以恒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以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指针 “两弹一星”伟大事业,在严峻形势下催生,在极端困难中上马,在艰辛探索中推进,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从审时度势、深谋立断,为“两弹一星”事业一锤定音,到成立“三人小组”、设立“中央专委”,从确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指导方针,到提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工作方针,始终以“最高层”领导“最尖端”,推动战略决策在最短时间内变成现实。回顾历史,“两弹一星”伟大事业能够从无到有、横空出世,最根本的在于党中央以关键时刻关键决断的超凡智慧,立起了起步发展的魂、引领前进的纲、指路明向的灯。 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持正确发展方向。扭住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战略重要论述,充分认清创新的大趋势、大方向、大责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牢固立起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常抓不懈,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搞好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哲学维度、技术角度,审视把握国防科技发展趋势,树立世界眼光,紧扣时代脉搏,超前部署、体系规划,抢占先机、形成优势。掌握科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创新实践,把战略需要与现实能力统筹起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统筹起来,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增强国防科技创新的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 执着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梦想 “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是全国人民抱定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必胜信念,把爱国之情转为报国之行的鸿篇巨制。“两弹一星”研制者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以国家为重、使命为重、事业为重,秉承“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坚定信念,没有等价交换,没有讨价还价,全身心投入铸大国重器的壮阔征程,写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华章。回顾历史,爱国主义始终是“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最具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最具持久力的动力源泉、最具感召力的价值谱系。 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扛起长国人志气、振大国雄风的时代担当。以创新强固战略支撑。把国家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把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加快提升自主可控的创新发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学探索研究能力、有效可靠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为中国梦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以创新赢得发展主动。深刻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大趋势,以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的忧患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努力推出先导性、颠覆性重大创新成果,抢占国防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以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坚持把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作为重中之重,采取“非对称”战略,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努力实现技术先人一步、能力高人一筹,把国家安全和发展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始终坚定独立自主这个必由之路 “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取得的骄人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先河,奠定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面对外部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面对内部缺钱、缺人、缺技术,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不信邪、不怕鬼、不惧压、不畏难的民族骨气,变压力为动力,变气愤为发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硬是打出了“争气弹”、造出了“争气星”。回顾历史,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两弹一星”伟大事业创业之本、立业之根、发展之脉,永远不能变、不能丢。 推进国防科技创新,要始终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谋求军事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不指望依赖他人、不做技术附庸,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要树立自主创新的坚定信心。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同世界强手比的志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加速赶超步伐,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把握自主创新的时代机遇。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给自主创新带来的有利条件,牢牢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给自主创新带来的广阔空间,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加快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要强化自主创新的源头供给。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持续推进,为推进自主创新蓄势强能。 充分发挥举国体制这个显著优势 “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是上下一条心、左右一股劲、全国一盘棋的大团结、大联合、大协作、大会战。党中央发挥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实现力量资源的最佳配置,变全局劣势为局部优势,打响了一场科研战线的淮海战役,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回顾历史,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历史伟力,是支撑“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砥砺前行的最坚强保证,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最有力注脚。 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这个显著优势,有效凝聚智慧、聚合力量,攥成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铁拳。突破创新壁垒。着力加强国防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创新孤岛”现象,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聚全国全军之力,呈万众创新之势,提升国防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加强创新协同。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让跨域互补成为常态,让协同攻关成为风尚。集聚创新优势。不仅要吹响冲锋号,也要吹响集合号,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把各领域最强的力量因素都积聚激发起来,打造国防科技创新的强力引擎。 大力培植导向激励这个良田沃土 “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是一部在重重艰难中创业前行、在昂扬状态中拼搏奉献的感人史诗。参与研制工作的每个人都为投身“两弹一星”伟大事业而感到无上光荣,都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受到的亲切关怀而备受鼓舞,都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受到的包容鼓励而倍感温暖,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甘冒出生入死之险、甘受缺衣少食之苦,无怨无悔地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年华。回顾历史,在“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迸发出的艰难困苦从容度、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激情动力,正是源自于大事业、大舞台的感召激励,源自于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源自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推进国防科技创新,要充分激发创新创造的激情动力,让创新智慧充分迸发,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建立支撑创新的人才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让支撑创新的人才根系更加发达。打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国防科技事业。涵养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和弘扬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图强”精神,倡导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传承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切实吸引和鼓舞各类人才争当新时代国防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63680部队政治委员、少将)
2021-02-19 09:00学习时报 -
弘扬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在那遥远的地方”——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诞生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它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1-02-19 09:00青海日报 -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构建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体育的精髓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体育精神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构建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体育精神的发展,带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2021-02-18 09:00互联网 -
为志愿服务注入时代精神
12月5日,第34个国际志愿者日正式到来。数年来,在我国广大志愿者的孜孜努力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人人参与、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截至2019年10月底,我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总数为1.35亿人,服务总时间达16.7亿小时。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的重要力量。
2021-02-18 09:00广州日报 -
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深刻认识、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朝着制度化、常态化方向迈进,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2021-02-18 06:00互联网 -
弘扬志愿精神 传递向上向善力量
近年来,我省志愿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围绕扶危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志愿服务的热潮蓬勃兴起,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2021-02-18 09:00互联网 -
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抚顺市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2021-02-16 09:00光明日报 -
弘扬雷锋精神 打造新时代道德建设高地
在决战决胜关键时刻、“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有力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凝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2021-02-16 09:00人民日报 -
从雷锋精神看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中,无数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终生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砥砺前行,涌现出众多的先进楷模,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时代精神。
2021-02-16 09:00新湘评论 -
雷锋精神: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表达
尽管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在时代背景与内涵、内容、价值理念及载体与所处环境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对我国志愿服务的兴起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我国的志愿服务就是在吸取和借鉴持续了几十年的学雷锋活动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学雷锋活动的继承和发展。
2021-02-16 09:00中国社会科学报 -
新时代怎样弘扬雷锋精神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雷锋精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的内在紧密联系,阐明了在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政治高度
2021-02-16 09:00互联网 -
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编者的话:雷锋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2021-02-16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浙江精神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021-02-15 09:00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