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德读的三种书
朱老总的一生可谓戎马倥偬,为党和军队建设费尽心血。然而,不论早年求学时期,还是到了耄耋之年,他都非常重视读书生活。如今,四川南充二中(早年朱德求学的顺庆府新学堂)还留有“朱德读书室”。那么朱老总有什么样的读书生活呢?读经典书,汲取历史智慧朱
1970-01-01 08:00人民出版社 -
九个炊事员
“九个炊事员、一口行军锅”,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故事之一。长征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具史诗色彩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其行军路线之漫长、战斗程度之激烈、自然环境之艰苦,为人类战争史上所罕见。在频繁的作战和艰难的行军中,炊事员既要肩挑背扛必要的炊具,又要
1970-01-01 08:00中国军网 -
林祥谦:我党工运事业的先驱
从福建省福州市区沿着福厦公路南下,过了乌龙江大桥就进入祥谦镇地界,再行车几分钟就到了林祥谦陵园。凡是参观祥谦陵园、深入了解林祥谦的人都无不为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与高尚人格所感动。生性豪爽,乐于助人林祥谦189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尚干一个农民家庭
1970-01-01 08:00学习时报 -
文击:用大炮打出志愿军的威风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我这一生与炮兵结下不解之缘。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用大炮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今年已102岁的老将军文击说,从晋察冀军区成立独立炮兵营开始,他一直是一名炮兵。1950年,32岁的文击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炮兵第
1970-01-01 08:00新华社 -
刘少奇与初心使命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花明楼炭子冲的一户农家。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黑暗深渊中苦苦挣扎。刘少奇和同时代的
1970-01-01 08:00人民出版社 -
“红色商人”杨延修
杨延修出生在江苏省泰州市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因家境穷困,七岁就去上海投靠摆皮匠摊的叔父。十四岁进洋行当小茶房,后来受聘于法商保太保险公司,担任高级职员。当时杨延修白天干活,晚上进夜校补习,并积极参加夜校学生会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
1970-01-01 08:00江苏学习平台 -
永远的先锋——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红一营”精武建营记事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9日电 呼叫工兵前出破障扫雷,在班装甲火力支援下,官兵们摧毁“敌”碉堡等火力点,抢占“敌”阵地……这是近日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红一营”班战术进攻训练中的一幕。长征时期,该营被誉为“开路先锋”。强渡乌江战斗中,该营1连1
1970-01-01 08:00新华社 -
“将军农民”甘祖昌的“六不”
甘祖昌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长征,后又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8月,他带领全家大小解甲归田,被称为“将军农民”。2013年9月26
1970-01-01 08:00学习时报 -
张謇精神始终在人们心中生长
游人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新华社发“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185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市常乐镇。1894年,41岁的他高中状元。可就在第二年,他毅然辞官,兴办实业。”这是我们向游客介绍张謇事迹时常用的开场白。每每讲到这里,不少
1970-01-01 08:00光明日报 -
小兴安岭上的红色传奇
在黑龙江省北安市,有一个以“革命”命名的村,至今人们习惯称它为“革命屯”。“革命屯”的故事是小兴安岭上的一段红色传奇。绵延起伏的白桦林,同华北平原的青纱帐一样,是抗日英雄的游击区,留下了抗联将士们跃马兴安的光辉足迹。巍巍兴安 燃起星火193
1970-01-01 08:00学习时报 -
86年前的今天:遵义会议召开
遵义会议会议室。 新华社记者 王思维 摄周平青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一名专职讲解员,她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我是遵义人,从小老师就给我们讲长征的故事,讲红军在遵义召开了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周平青说。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克黔北小
1970-01-01 08:00中国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