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武汉打造成为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近年来,洪山区紧紧围绕建设“大学之城”,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创新开展和辖区高校间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通过推行组织共建共联、党员共育共管、资源共享共用,加快推进了区校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互补、人才互动,形成了独具洪山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深化党建融合。强化“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的红色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区校合作、街校牵手、社校结对“三大行动”。按照有利于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力量、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的原则,打破体制机制壁垒,灵活设置区域内党组织,建立区域统筹的基层党组织体系,进一步延伸党的工作触角。联设组织架构。大力推进组织共建,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先后将辖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12所高校(院系)党组织吸纳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在组织关系、单位身份不变的前提下,推选114名高校(院系)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联建组织制度。协调推进事务共商,和辖区高校(院系)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和双向服务协议212份,涵盖区校间基层党建、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社会治安和文明创建等工作126项。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区校组织部长党建联席会。截至目前,共召开区校间“大工委”“大党委”联席会议670余次,协商解决区校共驻共建问题300多个。联过组织生活。依托“支部主题党日”载体,建立“街道+学校”“社区+院系”联组学习制度。积极推广“洪山大学之城”微信平台,统筹利用武汉大学“六一”纪念亭、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广场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区校党员回顾峥嵘历史,共过组织生活。今年以来,街道、社区与高校共建单位开展各类形式组织生活共计184次。

  二是突出工作引领,强化治理结合。利用高校优质人才资源和教培资源,打造“开放校园”,建设“社区智库”,提供“实践平台”,开启人才共育新模式。全方位采取“选、育、管、用”等措施,多渠道培育区校党员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化党建中的主力军作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校园筑梦计划”。联合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院系)挂牌共建基层社会治理培训基地45个,依托高校思想政治专业院系、党史党建研究机构举办各类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强化班、“两委”成员能力提升班和机关党员党性教育班,分批次选派全区1050名各领域党组织书记、800余名社区(村)干部去高校学习深造。同时,定期邀请高校学者到街道社区讲授政策理论、党建案例、社区事务等知识,促进基层干部开拓思路、转变方法。实施“社区植根计划”。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75个,选聘73名优秀党员大学生担任社区“第一书记”、书记助理,投身基层社会治理一线,在助力社区建设的同时,他们也在社区这块广阔的天地里汲取养分,生根繁茂。先后有47人毕业后进入社区干部队伍,25人任职社区党组织副书记,5人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有8人考入事业单位,3人考取公务员。目前,全区在职社区干部队伍中,大学本科学历比例已超过70%。实施“交流淬火计划”。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高校优势学科专业,聘请11名高校专家教授担任街道“发展顾问”,诚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7所省部属高校27名优秀人才到区直机关挂职,安排在“四水共治”“招商引资”等急难险重岗位历练。同时选派区内优秀年轻干部挂职共建高校就业处、科研所、校友会等机构,联络服务“双百万工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是突出服务引领,优化资源整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围绕社区居民和高校师生的服务需求,敞开校门、打通“围墙”,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帮扶、创业培训、就业培训、文体娱乐等主题活动,通过服务引领、活动凝聚,不断增强区校共建的认同感、归属感。共享服务阵地敞开门。协商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4所共建高校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阵地和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综合性文体活动需求。通过高校社团“青春文化”丰富社区“红色文化”。全区166个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面向高校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高校美术社、国学班、合唱团、摄影协会等社团组织走进社区、走向群众,给居民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娱体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精神文化阵地作用也将更加凸显。发动服务队伍走进去。激活区校“红色细胞”,发动在校教职工、大学生根据术业专攻和专业特长到临近社区认领服务岗位和困难党员群众“微心愿”。依托“洪山地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联盟”,组织辖区465支高校志愿者服务队伍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1624场次,推行高校志愿者服务“私人订制”,形成了“群众需求”—“社区搭桥”—“团队回应”的良性互动链条,使居民及时享受到贴心便利的志愿服务。做实服务举措留下来。对接大学生服务需求,发布区直部门服务清单,推动公安政法、城市管理、文化体育、创业就业、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部门资源进高校。打造“洪山区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提供集创业培训、就业指导、项目推介、融资支持、网络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在街道社区挂牌共建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42个。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建设8个环高校就业分市场,新增免费大学生创业工位1223个。

  三、工作成效

  一是组织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在一定的范围内,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高校院系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使组织结构更趋完善,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有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关山街“大工委”共有30多个成员单位,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辖区高等院校。珞南街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达成共建协议,召开专题会议共商合作项目,挂牌成立实训基地。狮子山街吸纳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党组织负责人作为街道“大工委”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研究区域化党建工作。

  二是骨干队伍得到进一步历练。通过开展双向挂职、回炉深造、实践锻炼等活动,使基层工作者、高校师生业务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高校学子提前融入社会,就职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遇。洪山街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联合培训班,组织社区干部学习新闻媒体报道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张家湾街聘请武昌工学院何春涛教授、周万全讲师分别作为光霞社区、建材社区的“第一书记”,定期到社区讲授党课,指导基层党建提质升级。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的陈霄,任职卓刀泉街金泉社区书记助理,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带领同学立足基层群众需求,编写寓教于乐的国学知识读物,这不仅锻炼了教育学术能力,同时也对社区的国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服务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高校区域党建工作以区域共治为目标,使党建工作力量更加集中集约。依靠区域统筹,充分发掘区域性公共资源,提升党的组织资源对配置、激活和优化各类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在区域内实现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升。建设“红色阵地”,共享高校、社区公共资源,为居民、师生服务。武汉理工大学文体中心向社会公众开放,满足了周边南湖地区近50万居民的文化体育活动需求,还解决了大型运动会后场馆闲置的问题。珞南街博苑社区为大学生金俊安无偿提供工作室,从事传统手工艺剪纸文化展示,现已注册并发展成为线上线下年营业额近50万的民俗文化公司,先后为1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是居民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高校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组织各类文体团队进社区举办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丰富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同时,高校志愿团队深入社区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活动,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实际情况, 青菱街黄家湖社区联合武汉科技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四点半学校”,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免费提供义务家教。义务家教服务队从2014年12月成立至今,家教团队的小老师数量已达70多人;参加辅导的小学生数量由团队成立之初的6人,扩大到现今110余人。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在提供辅助教学、看管儿童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向孩子们传授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四、经验启示

  一是旗帜鲜明坚持党建引领是推进高校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关键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学城联动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把区校党组织凝聚成有机整体,通过党建联席会制度有效克服以往区校党组织部分资源存在的分散化、碎片化问题。同时通过党员群体联心,组织生活联动等举措,搭建了区校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有效增强了区校各类党组织及党员的关联性,充实了区域化党建工作力量,为凝心聚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奠定最坚强组织保障。

  二是因地制宜立足区情实际是推进高校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根本保障。高校区域化党建工作始终立足于洪山“大学之城”这个根本区情实际。区校之间的互联互动,提升了高校党建和城市党建的代表性和覆盖面,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更加彰显“学城”党建特色。“党建引领,学城联动”党建品牌的打造,有利于增强区校党员群众对这一党建模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更多的区校党员参与进来,明确了党建工作的方向,扩大了群众基础,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共同谋划高校区域化党建大格局。

  三是千方百计满足群众需求是推进高校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目标追求。高校区域化党建工作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着力点,通过充分整合高校科教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员师生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利用区校联合党组织互动平台,不断壮大为民服务团队,整合民生服务资源,强化为民服务功能,做细做实群众生活服务、法律服务、文体服务、关爱服务等各项惠民举措,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菜单化、精细化服务,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社区建设水平,以服务提升实现引领凝聚。

  四是勠力同心实现共同发展是推进高校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不竭动力。高校区域化党建的宗旨是“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区校得实惠”,必须秉持互惠互促,共赢共荣原则,要以区校双方需求为导向,不断扩展区校合作广度深度。推动职能部门服务高校师生,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人才公寓、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上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引导高校资源反哺区域发展,以“双百万”工程为抓手,以高校为发展核心,深挖资源富矿,带动区域经济形成发展合力,着力形成共驻共建、共治共赢的学城联动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