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提升组织力和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为重点,按照构建城市大党建工作格局的要求,从“三个转向”改革入手,创新打造“一核多元、三共一体”的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有效强化了城市基层治理,为漳州市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有力贡献。《福建改革情况》《八闽快讯·专报件》分别刊载了漳州市创新做法。

  一、背景与起因

  漳州市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导向、实践导向,通过深入调研,总结梳理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热两冷”“两重两轻”上。一是市区“热”、县城“冷”。从全市范围看,市区积极探索创新,为全市全面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开了好局;有的县城工作还不够积极主动。二是街道社区“热”、驻区单位“冷”。有些驻区单位,在行政级别上比街道社区高,有的不愿“放下身段”主动与所在街道党组织联系,街道社区“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的问题比较突出,整体互联互动效应有待发挥出来。三是重覆盖、轻引领。有些地方对城市基层党建内涵的理解比较片面、比较孤立,只是一味地追求组织覆盖率,没有把党建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上。四是重传统领域党建、轻新兴领域党建。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传统领域党建有思路、有办法,但对破解新兴领域党建难题却束手无策,在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方式上,仍然没有找到既切合实际,又有足够吸引力的办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三个转向”的改革实践启示我们,从街道社区党建升华为城市基层党建,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实践创新,是对党建规律认识的深化。城市的核心是人,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仅靠街道、社区现有的力量、现有的资源、现有的能力和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的“综合效应”,才能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二、做法与经过

  1.“隔阂式”转向“融合式”,以组织共建促领导体制更强。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壁垒,破除各自为政隔阂,建立共驻共建领导体制,在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联结的“大融合”中,形成重视基层、抓好基层、支持基层的“大氛围”。一是注重统筹领导,凝聚共驻共建意识。成立漳州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市级层面职责任务,列出76家具体对接的市直机关企事业名单,提出42条共建清单,经组织部门牵线,交由市直党工委、教育工委、国资委党委立项分解,推动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行业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全市街道层面共签订共建协议42份,社区层面共签订共建协议191份。注重压实县(市、区)党委和部门责任,落实“一月一调研、一季一例会、一年一述职”制度,定期现场办公、拉练评比,推行党建工作量化考核、条块交叉考评制度,强化了各级各部门抓城市基层党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比如,在2018年社区换届中,芗城区选派了42名基层民警进入重点、难点社区“两委”班子,担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委员或居委会主任助理,担负起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治安防控、开展便民服务等职责,受到群众衷心的支持和拥护。二是注重区域协调,构建齐抓共管机制。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赋予街道党工委对区域内重大决策和项目的建议权,对城市总体规划、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综合管理权;规定驻区部门创建文明单位等相关评优评先、派驻街道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选拔任用等13项考核考评工作,须提前征求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意见,实现权责统一,建立起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行业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机制。比如,东山县中兴社区党支部与县卫计局机关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吸收23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共建,签订《家庭式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协议书》825份,接诊并建档750人,覆盖社区常住居民及流动人口4150人,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三是注重优势互补,推进基础保障落实。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社区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完善社区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逐年增长机制。芗城区、龙文区分别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0%、140%和160%、150%确定社区主干、其他“两委”的基本报酬。重视抓好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建设,由组织部门牵头、民政部门负责,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配合,新城区通过搞好规划、统筹建设,旧城区通过调剂置换、机关办公场所改造、租借购买等方式解决。2017年来,全市共推动45个社区综合服务场所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其中芗城区消除了34个未达标社区,已经实现了100%社区综合服务场所达标。同时,以群众关注的物业为重点,重新修订《漳州市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经理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物业企业党建工作,建设“红色物业”。

  2.“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以活动共联促组织机制更活。打破以往各自抓、各自管的封闭格局,建立开放性的互联互动纽带,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协力创新党建活动载体中补短板、育典型。一是探索互动式教育模式,同步把基层党员管起来。共建单位之间联合开展微型党课、国学课堂和党日活动,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交流,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网络。比如,西桥街道钟芬社区党支部与漳州市家居商会党支部共建,为改变“夜生活”的陋习,注重对企业家、“创二代”党员进行政治引领,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由党员企业家在每天早晨6:00至7:00通过微信捐款1元、社区党组织汇总捐给“自闭症”群体。二是推行立体式辐射模式,同步把两个覆盖抓起来。着眼推进新领域、新业态党建,社区党组织发挥组织优势,帮助区域内“口袋党员”找到党组织,帮助有党员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为周边未单独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实现区域内党组织活动联办、党员联管、队伍联建、要事联商、发展联享,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拓面提质。比如,芗城区新桥街道成立新城大厦和商业城党委,工作覆盖16家省市驻区单位及众多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党委联合覆盖的成员单位共同成立了“闽南商业城O2O电商平台”,打造出“互联网+实体店”的网上闽南商业城,携手应对电商冲击带来的经营困难。三是实行联盟式共建模式,同步把党建典型育起来。确定“一古一新”作为市级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点。“一古”,即立足8.3公顷的漳州古城核心区,盘活“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党员驿站”“林氏家风馆”等党建资源,发挥党建在古城保护开发中的政治引领、文化引领、服务引领功能;以西桥街道为核心、3个社区党组织为基础、漳州古城管理机构为中枢,吸纳区域内14家市直、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参与,建立华南社区、延安社区2个漳州古城党员驿站,积极开展漳州古城治理、党员志愿服务群众等工作。“一新”,即在全市最大的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甲级写字楼一楼“黄金地段”建设占地近400平方米的商圈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成立万达商圈党委,吸纳百货、商铺、酒店、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不同性质、不同隶属和不同建制的9个党组织,辐射周边400多家商户,通过建立互联互动机制,推动城市综合体向党建综合体转变。

  3.“辅助型”转向“引领型”,以资源共享促作用发挥更实。跳出党建自我循环、党建作用边缘化等误区,注重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城市工作的引领创新作用。一是引领城市建设。立足服务漳州市“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融合中的积极作用。比如,注重将党支部建在生态项目上,有效激发发展活力,在实施西湖生态园项目时推行党员和谐征迁工作法,仅7个月多时间就签约140万平方米、完成75%,创造了城市征迁“西湖速度”。二是引领基层治理。注重基层党建对网格化管理的引领,每个网格确定一个牵头单位,负责本网格内党建联谊;根据网格的大小每个网格设立数量不等的党员网格员,每个党员网格员挂钩联系若干个居民小区、楼栋党小组、商铺党小组,实现党员“居住在网格、服务在网格、奉献在网格”。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推出“芗里芗亲”手机APP,社区通过APP发布巡防任务,参与共建的党员志愿者通过APP“抢任务”,手机实时记录党员志愿者参与巡防任务“路线图”,志愿服务时间作为年底综治考评的重要依据。三是引领群众工作。积极做好城市基层群众服务工作,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树立起党组织形象和威信。芗城区在每个社区都设立警务室、“黄志丽法官工作室”、在漳州古城区组建“古城厝边”党员巡逻队、“文明旅游”党员志愿服务队,形成城市一道流动的“红色风景线”。比如,在漳州古城征迁中,西桥街道延安社区党支部创新设立“党员调解工作室”,化解矛盾纠纷200多件,国家信访局专程赴漳调研这一经验做法。比如,芗城区北桥社区“90后”女党员黄雅雅,6年来兢兢业业地履行社区安全员职责,贴近群众,服务百姓,所负责的辖区31间出租房、89家店铺,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实绩,成为漳州市消防宣传大使,被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授予“优秀社区消防宣传大使”荣誉称号。

  三、成效与反响

  1.建立起管长远、顾全局的工作机制。以落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为抓手,以挂钩联系街道的区委、区政府领导为总召集人,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等事项,协调解决问题,做到有组织、有职责、有制度、有督查。突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整体推进街道社区、驻区单位、新兴领域等党建工作,建立起符合城市党建的系统性、融合性、协同性等要求的工作机制。

  2.构建起高格局、城市化的组织体系。建立“市→区→街道→社区以及辖区内各级党组织”联动体系,拧紧责任链条,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变化,研究城市党建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推动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用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有效增强了党在城市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切实把城市基层党员组织了起来、人才凝聚了起来、群众动员了起来,为城市建设、治理、发展贡献正能量。

  3.搭建起密切型、融洽型的党群关系。形成了重心下移、大抓基层、服务群众的鲜明导向,工作力量向社区下沉、职权资源向社区下放,使城市基层党组织有能力、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城市基层党员更好地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了解群众安危冷暖,尽心竭力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经验与启示

  1.要善于把握规律,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思路。漳州市把握整体性、开放性、融合性、差异性等新特点、新规律,大胆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基层党建“三个转向”的改革思路,即:“隔阂式”转向“融合式”、“封闭式”转向“开放式”、“辅助型”转向“引领型”。实践证明,这一工作思路,遵从了城市基层党建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适应,因而有效推动了城市基层党建从基层自转走向上下协同用力,从局部破题走向整体推进,从自我封闭走向开放融合,从简单粗放走向精准发力,达到了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效果。

  2.要善于突破难题,改革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由于体制上有内外、行政级别上有高低、领域上有传统新兴等区别,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难问题,客观上成为制约城市基层党建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难题,漳州市通过赋予相应职责职权,让街道社区党组织真正发挥“轴心”作用,有机联结驻区单位、各行业、各领域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切实做到了在融合中共赢、在共赢中发展。同时,以系统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建立组织、责任、制度三联动体系来确保各级党组织联动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改进工作方式,重心下移、资源倾斜,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确保街道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底气有能力抓强党建、抓好治理、抓实服务。

  3.要善于抓住根本,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漳州市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坚持以开放的思维和机制,引领各领域党组织通过建立和落实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等党建制度,创新打造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并与文明单位创建、平安建设考评相衔接,实行过程管控、绩效管理,推进基层治理机制良性互动,形成“三共一体”治理模式,使城市基层各项工作体现党的意志和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践证明,只有抓住制度建设这一长远之举、根本之策,才能推动城市基层党建领导体制更强、组织机制更活、作用发挥更实,确保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五、探讨与评论

  1.“城市基层党建,市级党委主抓什么?”城市基层党建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市级党委要坚持“一盘棋”,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主要负责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总体规划、整体部署、政策制定、督促推进,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在具体落实上,除了由组织部门主抓外,还必须充分调动编制、政法(综治)、文明、民政、财政、人社、住建、市场管理、工青妇等部门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同向发力。

  2.“城市基层党建,如何凸显城市特点?”研究党建就是要研究人、研究党员,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建工作重点就在哪里,这样才能确保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这是个重要政治问题。城市基层党建,它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涵盖面更大,要立足系统思维、统筹思维、战略思维,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治理功能、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突破思维瓶颈,才能真正找到符合城市特点的党建路子。

  3.“城市基层党建,如何发挥务实作用?”一些同志讲到党建,很习惯用“虚功实做”这四个字,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党建工作实实在在,必须是“实功实做”。抓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有“大党建、大参与、大格局”的概念,就是要服务城市基层群众、服务城市基层治理、服务文明城市创建,打通服务城市群众的“最后100米”,创设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的“身边党建”,让群众看到、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的实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