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闽台缘博物馆座落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区西北侧,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先后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发展历史

  2004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泉州闽台关系博物馆时指示,要扩建或新建一座闽台缘博物馆,使之成为全国性对台宣传和交流基地。

  2005年2月24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方案设计通过了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的会审。

  2005年2月25日上午9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奠基。

  2005年3月15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物文献征集全面展开。

  2005年4月23日,桩基工程开展实施。

  2005年5月7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桩基工程完工。

  2005年6月13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设进展顺利,主体建筑已经进入施工阶段。

  2005年7月初,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体建筑完成底层结构。

  2005年9月9日上午8时30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网站正式开通。

  2006年3月20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园林景观建设全面展开。

  2006年5月17日,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刘晓航率国台办、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科院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到泉州,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设与布展进行审定。

  2006年5月27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开馆。

  2008年5月18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2020年12月30日,加入传统文化教育联盟。

  建筑布局

  主体建筑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四道斜阶斜穿屋面,每道斜阶有108个台阶,可以直通馆顶的观景天台,纵览泉州市区全景。整座建筑充分利用红砖、白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闽台建筑典范,该馆的中庭、走廊、客厅回廊等公共建筑都是采用闽南出砖入石的装饰技术。

  博物馆顶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其顶部的金色“和平莲”高6.2米、最大直径宽达4米,放置在馆顶非常醒目。通向观景天台的屋面斜阶在设计时就充分运用儒家“万物归宗”的思想及闽南建筑特色,而“和平莲”的安置更加强化了这一理念。

  博物馆前

  主体建筑前2万平方米的大型景观广场,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直径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九龙柱”重达135吨,前面的卧碑宽12米、高2.5米、厚1米、重达70吨,由一块完整的砻石构成。中央是个长74米、宽18米的巨型水池,水面将主体建筑倒映在池中。这座大水池在设计时还特意将水池的源头抬高0.2米,因此注水会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

  展馆布局

  综述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共分为四层,展厅总面积7355平方米。二楼的基本陈列《闽台缘》和三楼的专题展《乡土闽台》,,一楼还设有国际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库房等。四楼为信息中心和办公场所。

  二楼展厅

  “闽台缘”主题展厅,是整座博物馆陈列的核心,总面积达3466平方米。分七个部分共21个单元,87个项目。第一部分为“远古家园”,分“陆桥相连”、“史前文化”二个单元;第二部分为“血脉相亲”,分“闽越东徙”、“大陆民众迁台”二个单元;第三部分为“隶属与共”,反映闽台间的“法缘”关系;第四部分为“开发同工”,分“农耕水利”、“手工制造”、“商贸交通”三单元;第五部分为“文脉相承”,由闽台两地方言国语、科举考试及戏曲、民间艺术四个单元组成;第六部分为“诸神同祀”,主要通过展示两岸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情况;第七部分为“风俗相通”,以闽台两地岁时节庆、生命礼俗和衣食住行等共同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三楼展厅

  “乡土闽台"展厅,面积为2889平方米。该展览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春”以“新春闹上元、清明祭祖先”为主题,展示闽台人民春节贺正、元宵赏花灯、清明扫墓祭祖等传统习俗;“夏”以“端阳竞舟鼓,中元赛普渡”为主题,展示闽台两地端午节赛龙舟、七月“中元节”普渡等传统习俗;“秋”以“卜饼万家喜,对渡郊商急”为主题,展示闽台两地中秋节博饼等传统习俗及商郊活动。“冬”以“进香还宿愿,岁末喜团圆”为主题,展示闽台两地共同敬奉的神灵及烧王船的习俗、进香活动。该展厅,还以蚵壳厝、闽台老街、古戏台、古牌坊等造景,集中地体现了闽台两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浓烈的闽台乡土气息和传统底蕴,让观众在参观和参与中体味两地的亲近。

  馆藏精品

  明泥塑释迦牟尼佛坐像

  螺发,垂耳,身穿通肩大衣,结跏趺坐,涂彩,大多脱落,现所坐莲座是另加的。

  清石雕施琅坐像

  花岗岩石质,穿戴清朝服饰,双手相迭置于胸前、直立、座长方形略缺。

  道光款铜编钟

  双凹口,圆顶,器身有多条横直凸线和弦纹,书许多戟,有几条已断掉,一面铸阳文楷书“贡生康济时敬置”,一面铸阳文“道光著雍困敦如月之吉”,口沿上铸阳文“甬水冶坊协和号造”。竹节形花状长柄。

  清铁炮前弇后丰,衣如覆笠,中部有一对耳轴,铁锈斑驳。

  民国锡制菱形双层亭式宫灯

  上为镂空花纹葫芦顶,上下二层为层盖,缠枝花翘角,上层有雕花围栏,立四角柱,四面玻璃绘五彩人物图案。下为悬空四角曲足。束腰菱形支撑,菱角栏座上凹。座束腰,四兽足,下为座框,均雕饰缠花枝,通体呈菱形状。

  清锡制“关雎”八角形斗灯

  棱形白色塑料灯已开裂呈两半,两座相迭处已脱节,上半部分略向左倾斜。

  清竹编内衣无领对襟,长袖,竹编衣,系用竹篾片编织为斜方孔和六边孔的透气编衣,织工精致。

  清“木雕三王府”王爷像

  器表漆脱落严重,颜色大部分褪去,局部有虫蛀,胡须脱落,底座均有裂痕。

  清彩绘木雕临水夫人坐像

  头戴冠,身穿圆领道袍,双脚着地,端坐于座上,座已缺,双手略残,脱彩。

  清彩绘木雕妈祖坐像

  盤鬓,内穿袍,外加开襟大衣,双手平举持圭端坐于座上。身上彩绘已脱,又涂有黄彩,圭已失,座已无。

  清木雕妈祖,顺风耳,千里眼

  妈祖头戴冠,身着开襟大衣,双手平举于胸前,持一物端坐于座上,座略残。千里眼,顺风耳均作鬼仔形态,赤足立于不规整的扁圆形座上,三尊均已熏黑,妈祖手持物已失。

  清金漆木雕新娘轿

  木质顶凸起,斜方形盖,周以六边雕花瓶形木栏,连以六边花堵,轿身六边,雕刻拱形垂珠和尖拱形花堵,周边雕饰拱形门式和各种花边,下座以雕刻各种花式及双龙戏珠禅兽等8个兽首足,前面门板已缺,遮以财神,八卦埕彩帘。贴金箔,髹红漆,雕工精细,繁缛,为迎娶新娘的座轿。

  清竹编内衣无领对襟,长袖,竹编衣,系用竹篾片编织为斜方孔和六边孔的透气编衣,织工精致。

  场馆特色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面向海内外宣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与台湾同胞相互交流、促进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宣传福建、宣传海西的重要窗口。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其中主体建筑有通向观景天台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阶,象征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观景天台上的和平莲则将常年播撒吉祥和平的福音。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景观广场由馆名卧碑、倒影池、音乐喷泉、九龙柱、七彩灯柱等组成,以极富闽台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和特制红砖,红白相间分隔出醒目的图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九龙柱和卧碑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海峡两岸关系坚如磐石。景观广场中间的倒影池的水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象征着海峡两岸关系源远流长。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平台有两幅石壁雕。这两幅长各16米、宽各4.5米的巨幅浮雕内,不仅容纳了海峡两岸共同瞩目的妈祖女神和泉州人文景观与著名史迹开元寺、东西塔、老君岩、泉州南音、拍胸舞等,而且还将台湾的高山族文化、阿里山民俗和鹿港古渡等尽收其中。

  泉籍旅美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功爆绘了一幅巨型火药爆绘壁画。该画高18米、宽9米,面积达162平方米。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作品后面运用现代化LED灯光艺术和现代化电脑技术控制,将180个百家姓显像在这幅壁画上,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这幅壁画寓意深远,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参观须知

  地理位置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西湖北侧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关闭入场),全年开放。若遇特殊情况,开放时间将会另行公告。

  交通路线

  公交37、46、601、201、203、208路至闽台缘博物馆站下车。

  公交17、21、22、26、27、33、602路至西湖公园站下车,往北走约1000米即到我馆。

  公交15路至经贸学院站下车。

  获得荣誉

  2018年5月28日,入选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第十三届福建省文明单位”候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