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在官方微信号公开发布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这则重磅消息迅速登上各大新闻媒体客户端,更是朋友圈刷屏。
《通知》共梳理了深圳5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鼓励各地结创新合实际学习借鉴。其中第三条是“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具体指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工程和技术创新中心,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并通过孵化器帮助创业者创立企业,开展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缩短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时间周期,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
而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大设施正是前沿科技“沿途下蛋”的一个典型。“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这条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的形象比喻,是一种科技与产业对接的新模式,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可以打破空间壁垒,在“楼上楼下”共事,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下“金蛋”需要“金窝”。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被寄予厚望。
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20年3月31日,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就选址光明区卓宏大厦共建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签署协议,项目于2020年6月获深圳市发改委批复。
创新中心将探索性打造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在空间上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平台,创新性打破“从0到1再到10”的产业孵化时间壁垒,建立“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健全深圳合成生物学(又称工程生物学)领域的创新生态链,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速跑”提供助力。
合成生物学是融合IT技术和BT(生物)技术的工程化生物应用学科。创新中心以产业应用研究部和企业孵化管理公司为建设核心——应用研究部依托大设施和合成院输出科研成果,专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依托深圳IT产业链的完备优势,孵化器管理公司对接创新源头同时面向社会吸引优质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初创企业入驻,聚焦“从1到10”的企业孵化,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梯队;初创企业发布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打造龙头企业,加速推进IT与BT融合发展,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弯道超车。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将深圳合成院应用研究板块与初创企业的空间距离压缩为零,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从而缩短原始创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截至今年6月底已遴选引进领域内优秀企业28家
创新中心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一年来,已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数十家合成生物领域高技术企业申请入驻,由科研界、企业界和资本界国内外顶尖专家组成的企业遴选委员会择优引进落地。截至2021年6月底,已遴选引进领域内优秀企业28家,正在遴选企业14家。创新中心重点布局医疗健康、农业与生物防治、食品与饮品等消费产品、材料化工、物体设计与自动化平台、DNA和RNA合成、动物平台与服务、诊断检测设备与技术等八大赛道,拟入驻企业融资总额近14亿元。
创新中心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切合光明科学城“前瞻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孵化器”这一思路,加速深圳在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和转化应用的全方位发展,打造开放、共享、前瞻、交叉的创新平台,创新多主体合作、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助推光明科学城建成全国合成生物学产业高地,助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