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既是国计,更是民生,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基础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最前端,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将在立德树人、推进公平、注重特色、补齐短板等方面着力。正如武器装备日渐决定着现代战争的形态和胜负一样,教育技术装备日渐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形态和质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保驾护航。

一、教育改革的任务要求

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向纵深推进,要求深刻把握政治、制度、社会和人民属性,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关切的大事,改革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一)为培育时代新人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任何国家来说,教育都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永续发展。教育塑造着一代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等。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认识教育肩负的重大职责和历史使命,就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落实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切实把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开发人力、造福人民的功能发挥好,为时代新人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生根铸魂。

(二)为厚植综合国力强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抢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正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把日渐宝贵的人力资源更高效地转化为人才智力资源,源源不断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厚植国家发展动力潜力,赢得国际经济、科技和创新全面竞争优势打牢基础。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夯实根基,全面提高质量,紧密衔接高等教育“双一流”“新工科”“新文科”“强基计划”等人才培养需求,支撑起教育现代化大厦,为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行业精英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三)为人民美好生活固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起点和基础,基础教育改革通向有教无类、学有所教、因材施教和人人成才的美好愿景。要求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促进社会流动,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充分迸发涌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坚持公益普惠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导向明确清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改革力度史无前例。社会各界从家庭、学生角度出发,着力破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目前,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在持续巩固提高,将通过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特色发展等,为实现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夯实最先一公里。

(四)为促进全面发展培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核心,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等六方面下功夫。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五育”并举,要求围绕培养核心素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遵循治理规律、育人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加校内外、课内外和线上线下教学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让每个孩子找到快乐、发展特长、打好基础、形成素养。侧重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塑造健康身心和人文艺术素养。同时,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从小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怀。

二、教育装备的独特价值

教育装备的价值由其承载的育人理念、教育功能和应用形态决定,已经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关键要素。面向信息智能时代,技术装备将成为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变革的思想基础、理念先导和赋能系统,让理想化的教育形态触手可及成为现实。

(一)创新课程化育人。装备与教材,是课程资源一体两翼。一方面,传统教学侧重掌握学科知识,教学逻辑是学科课程、教材装备、教学过程、考试评价,装备起到支持、辅助、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侧重素养习得,教学逻辑是开放选题、装备支撑、课程构建、学科整合、动手实践、多元评价,重在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方法路径的装备化解构和课程化建构,体现装备即课程理念,装备起到引领、支撑和重构作用。以上两者深度融合、相辅相成,有效促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服务高效化育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技术装备融合应用规律,构建起系统化、综合化和高效化的教育教学情景和装备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直观、感性和理性认知水平,拓展学生认知理解、实践探索的深度广度。不断丰富知识与信息、学情与教情在师生间双向传递的形态,促进教学成效动态交流。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科技的信息技术装备,在数据驱动精准教学和科学评价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突出实践化育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突出实践感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需要构建真实情景下技术装备环境,如在劳动教育等实验、实践教学领域,技术装备成为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实践工具和认知来源。激发学生将现有知识技能迁移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促进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拓展认知思维方式,从掌握知识技能向举一反三、思想方法迁移转变,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协作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从掌握单一技能到成为复合型人才。

(四)支撑公平化育人。建成城乡一体化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夯实教育公平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以教玩具装备支撑幼儿开展游戏活动,为科学保教服务。在义务教育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基础上,深化技术装备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环境、师资培养、教学实践和管理服务全面融合,使中小学教学装备达标升级,保障学生全面发展。按照新高考高中课改要求,健全从选科指导、走班教学、精准教研、师生评价等方面技术装备支撑体系,满足多样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健全技术装备应用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新起点上的创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教育先发地区“重探索、强辐射、引领发展”要求高,薄弱地区“补短板、保基本、跨越发展”任务重。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技术装备就要向课程化理念创新、强应用育人导向、深融合提质增效、重科研优化实施转变,推动腾笼换鸟和转型创新发展。

(一)坚持向系统理论升华。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推动了规模空前的技术装备建设应用实践,促进教育理念、育人模式和评价方式积极变革,对教育教学形态、内容、手段和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支撑服务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对系统化、特色化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有限的经费投入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技术装备效能,亟待在实践中深化相关治理规律、育人规律、市场规律等理论研究,用来科学指导建设应用。

(二)坚持向特色发展进阶。标准化与特色化互为基础,相互转化进阶。国家和地方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满足基本办学条件和开出国家规定课程夯实了基础。在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中,应科学制订技术装备发展规划,有针对性提高配备标准和质量标准覆盖率。同时,按照新时代育人要求和改革精神,促进技术装备与地域特情、学校特质、师资特点、育人特色相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拓展教学模式,服务评测改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现代学校建设发展各个方面,技术装备发展前景广阔。

(三)坚持向系统生态演进。将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要求,科学渗入技术装备校园环境,服务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统筹技术装备的内部组合与外部耦合,与校园环境、文化、课程、师资、技术和管理等相互融合,形成系统化有机整体,促进提升育人效果。逐步向构建教育技术装备生态系统演进发展,通过系统化思维将技术装备进行梳理整合,深度激活技术装备与相关教育要素、环节、过程、方法和需求的协同关联,搭建起综合性、泛在化的技术装备育人生态环境,在显性和隐性作用下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四)坚持向供给改革传导。教育技术装备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教育事业乃至“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增长点和优质内容。通过打通“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搭建供给侧和需求侧桥梁,调动起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工作链、育人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推动技术装备产业从传统生产走向现代制造。秉持“教育+技术装备”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和学校建设需求,以先进教育理念、规范标准和专业指导服务,引导研发生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学适用性针对性强、综合性价比高、安全质量过硬的技术装备,带领行业走上注重品牌、创新驱动、专业引领、强化服务的良性发展道路。

(五)坚持向审慎论证转变。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速向教育领域转化。在把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如人工智能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找到不同年龄段适合的递进课程化方案。当把新技术作为教学或管理手段时,要高度关注其可能存在的伦理和安全隐患。建立完善新技术进入学校的研究论证机制,首先围绕提高技术装备质量、增强教育教学适用性,开展论证评估,再逐步试点实验和研究推广,为学校提供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和经济实用性的教育技术装备。

今天的教育规模、培养体系、育人育才水平,决定着明天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创新水平。“十四五”时期即将到来,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始终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强化科研引领,创新教育装备服务支撑立德树人的方法举措,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技术装备体系,为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信息中心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