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八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奖学生名单对外发布。10名学生榜上有名。记者了解到,获奖学生的研究项目涉及环境科学、天文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可谓创意十足。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联合主办,自首次设立以来,每年评审一次,至今已评选18届。据了解,市长奖旨在奖励在科学研究上有突出成绩且品学兼优、综合素质优秀的高中生,是北京市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最高荣誉。评委会在评审过程中侧重考察学生的科学家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获奖学生将获得北京市市长亲笔签名的证书及奖牌。业界人士指出,市长奖的设立为广大首都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青少年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对培养首都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可以获得的最高奖项,市长奖的申报门槛也较高。相关资料显示,在高中阶段曾获得当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或“明天小小科学家”一、二等奖或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等科技大奖赛中成绩突出的学生,才有资格申报“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本届参与终评答辩的项目涉及工程学、天文学、环境科学、植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9个学科。答辩过程中选手们需要介绍自己的课题,阐述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及参与科技活动的感受。

北京市第二中学许逸飞的获奖项目是《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古文今译系统》,这是他上高一以来一直进行的科研项目。该项目的最大亮点在于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古文翻译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梁天昊的获奖也来自他的创新——给金属材料穿一件智能“外衣”,以对抗酸雨的腐蚀,从而大大减少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他表示,自己受到医学上有关靶向药物能精准治疗疾病的思路启发,在进一步阅读文献并与指导老师讨论后,通过实验摸索并研发了一种智能防护酸雨腐蚀涂层,能“主动”保护缺陷涂层下的金属基材,提高金属材料的抗腐蚀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记者 凌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