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近平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全文)
值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强调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李克强王沪宁出席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下午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钟南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童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主任医师杨维中,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先后发言,就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发挥中医药作用、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发言过程中,习近平同每一位发言的专家学者交流,就一些问题深入了解情况,要求有关方面认真研究、科学改进、妥善解决。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他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展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指出,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专家学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专业优势,在分析疫情形势、完善防控策略、指导医疗救治、加快科研攻关、修订法律法规、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献计献策,为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强调,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预防为主,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习近平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要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习近平强调,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要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要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要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习近平指出,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都不放弃,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要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要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要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 习近平强调,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习近平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关和专业机构的职责。要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习近平强调,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抗疫经验做法,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们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丁薛祥、刘鹤、孙春兰、杨洁篪、张又侠、黄坤明、蔡奇、王勇、肖捷、赵克志、何立峰出席座谈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央军委办公厅主要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加入“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
11月29日,由多家国内综合性大学涉农学院联合发起成立的全国性高校合作组织“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在浙江成立,34所综合性大学的涉农学院加入联盟。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加入“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植物科学学院院长都兴林教授当选为联盟副理事长。
2021-01-25 11:28 -
弘扬西迁精神 矢志爱国奋斗
百廿年来,从“兴学强国”到“西迁精神”,西安交通大学深深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之路。爱国奋斗,是激励一代代交大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是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勇于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
2021-01-14 09:00中国青年报 -
西迁精神跨越时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重提轰轰烈烈的“西迁”壮举,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2021-01-14 09:00中国纪检监察报 -
把“西迁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把家国情怀融入大学血液中
1955年初,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图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2021-01-14 09:00解放日报 -
“西迁精神”的由来与内涵
63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弘扬西迁精神 矢志爱国奋斗
百廿年来,从“兴学强国”到“西迁精神”,西安交通大学深深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之路。爱国奋斗,是激励一代代交大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是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勇于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西迁精神就是爱国奋斗精神,我们要深刻领会其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心中高高扬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旗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深刻认识爱国奋斗精神的历史逻辑 交通大学自诞生起就“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甲午战争前后,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开办新式学堂的设想。1896年,盛宣怀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创建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开启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新篇章,也奏响了爱国奋斗的序曲。 交大人爱国奋斗的精神气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了提升和绽放。1955年,交通大学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主体内迁西安,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为精髓的西迁精神既崇高又平凡,既特殊又普遍,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文化发展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西游”一直寄托着中华民族开拓、融通的情结。特别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打开了一扇如此重要的大门——丝绸之路。从此,悠长的岁月里,丝绸之路在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间,搭建起交流对话的桥梁,承担了世界文明主轴这一伟大的历史作用。 随着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工商业的繁荣,黄河中上游,西北大陆,迟滞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积极寻找新生命,成长新力量,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增长极。因此,使西部与东部发生对流,力求平衡充分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大学,作为知识分子云集之高地,原始创新聚集之场所,青年才俊成长之起点,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强国中理应承担重大使命。交大西迁正是新中国不断开拓发展的完美赓续。与此同时,建设和发展好西安交通大学,其当代价值愈益凸显。 深刻领会爱国奋斗精神的理论逻辑 一个大学的精神,一要溯其历史,观其由来演进;二要看其教育理想的建立和实施。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教育理想中,从历史到今天,爱国奋斗毫无疑义地处于核心地位,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凝练表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砥砺前行。 交通大学从创建南洋公学,拓荒蒙昧以造就“桢干大材”,到唐文治培养“领袖人才”“奇才异能”,以“第一等人才观”陶冶学生品行,办出“中国第一大学”的努力,再到叶恭绰、淩鸿勋、蔡元培、黎照寰等多位校长秉持“造就交通专门人才、力图高深学术之发展”的宗旨,办出一流工业大学的实践,无不体现出交大人爱国奋斗、争创一流的气魄胸襟。迁校西安后,交大人擎起“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大旗,彭康校长提出西安交大“要赶上世界最好大学”“要多培养几个钱学森”,这是交大一贯坚守的追求卓越思想的体现。交大人在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中,不断砥砺前行、奋勇拼搏,塑造出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新使命,交大人深刻认识到爱国奋斗是激扬新时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必然要求,自觉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勇于担当、奉献国家。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进一步丰富了西迁精神的新内涵,开展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旗帜的活动;倡导和做强具有时代特征和交大特色的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铸就了新时代交大人的精神风骨和优秀品质。 深刻理解爱国奋斗精神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应当理解为立足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对于西安交通大学来说,就体现在“扎根西部”的办学定位。60多年来,西安交大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超过27万的各类人才,其中40%的毕业生在西部就业。“十三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程”,为国家尤其是西部输送更多更优秀人才。这所大学的专业、技术和声望,成为西北发展的引擎与基石。一所大学的兴衰变化,无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密切。在这个意义上,定在中国的西北部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是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是对西北地区发展面貌、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脱胎换骨的全面变革。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交大人始终怀着向世界高等教育顶尖水平看齐的抱负。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2019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拔地而起,旨在打造“国家级学镇”推动城市群融合,打造争创“双一流”的“集团军”,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的自身优势,探索建立校区、社区、园区“三位一体”式的21世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努力做好西部高校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引领者”。 新时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践,不仅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民族复兴大业,也在向世界不断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今天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扬帆入海、百舸争流,努力成为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关键引擎和动力,为世界教育和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初心引领未来,使命呼唤担当。西安交通大学将牢记总书记发扬好西迁精神的嘱托,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教育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铁肩膀”“硬腰杆”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奋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2021-01-14 09:00中国青年报 -
西迁精神跨越时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重提轰轰烈烈的“西迁”壮举,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2021-01-14 09:00中国纪检监察报 -
把“西迁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把家国情怀融入大学血液中
1955年初,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图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 “西迁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 上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 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习近平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当见到总书记在交大西迁博物馆的镜头,听到总书记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的话语,年届古稀的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孔海南教授感慨万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15年前,交大洱海研究团队接受了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任务奔赴西部;15年后,上海交大大理洱海研究院在疫情期间也坚守当地,监测船每周收集一次水上数据,为打赢环保攻坚战贡献力量。 交大西迁从东海之滨出发。60多年前,党中央决定把新中国最好大学之一的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师生们打起背包就出发,作别黄浦江、扎根渭水河,舍小家、顾大家、爱国家。时任交大党委书记、校长彭康带领近万名师生历时4年圆满完成任务,学校分设两地,各自独立建校。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同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一个雄踞祖国东南,一个屹立祖国西北,成为共和国一对同根生的孪生骄子。 新老交大人流着“西迁基因”的血。2017年,总书记回信致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2018年,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又为历经西迁的老教授们点赞。4月22日,总书记在西安考察调研,“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的勉励同样极大鼓舞了上海交大师生,正如校党委书记杨振斌所说,“交大就是一所把家国情怀融入血液的大学”。 天涯海角 源流不断 交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中创办最早的高校之一,其肇始于民族危难之际于1896年在沪创办的南洋公学。“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这是交大创始人在办校一开始就定下的办学宗旨。124年来,十几代交大教师牢记“储才兴邦”的初心、数以十万计的交大学子铭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既在民族濒临存亡的严峻历史关头不惧牺牲、勇于献身,也在国家走向强盛的关键创业时候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做出杰出贡献。上海交大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杰表示,这种交大创校至今留下来的以开拓奋斗来报国的基因和情怀,经过以西迁精神为代表一代代人的历史传承,将越来越深地融入每个交大人身上。 受教育部委派,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洁去年起挂职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一年来他积极推进东部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对西部高校辐射,修订兰州理工大学2021版本科生培养计划,科学制定面向西部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我深深感到西部教育振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大力弘扬西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西部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在海南崖州湾,交大人也正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上海交大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鲁佳宝表示,“我们正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加快建设研究院,规划海上试验场,面向南海开展深海领域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提升国家海洋科技实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贡献。” 代代接力 血脉相传 作为当年留在上海办的“船系”师生,上海交大“造船人”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总书记向团队元老谭家华教授颁发了科技奖励证书。作为特等奖得主之一、谭老嫡传弟子之一,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何炎平表示,“我求学于交大、工作于交大,深受校训熏陶,至今仍然时常得到交大老教授们的殷殷教诲,在当前的历史机遇下,将秉承‘听党指挥跟党走,将自己的命运深深融入民族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的交大赤诚传统,尽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竭力攻坚克难、勇于创新。” 从西部到东部,再回到西部,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博士生甫祺娜依·尤力瓦斯表示,作为一名从小生长在祖国西部的维吾尔族女生,她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也知道教育在偏远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记得当初选择读博是为了实现自己想当一名大学老师的梦想,不远的将来我将面临择业,愿我能拥有足够的能力为家乡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报答国家和大学培育之恩。” 上海交大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生林云鹏,去年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在西安兄弟院校举办的“爱国奋斗”精神研讨会。他表示,在交大校园,西迁故事接续传唱,苦干实干蔚然成风。“爱国奋斗,就是西迁精神在今天闪现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老一辈西迁人的躬耕实践,更应成为我们西迁新传人孜孜以求的光荣梦想。”
2021-01-14 09:00解放日报 -
“西迁精神”的由来与内涵
63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
新疆地大物博,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必须融入新疆、了解新疆、奉献新疆,才领悟到新疆精神。同样,只有你融入兵团、了解兵团、奉献兵团,才有可能感受兵团精神。模范履行职责使命,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就要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陈晶莹出席“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第二届理事会
1月9日,“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第二届理事会暨国家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副校长陈晶莹、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贺小勇、港澳台办副主任赖锦盛等出席。
2021-01-22 10:54 -
华东政法大学年轻干部培训班结业
12月13日下午,2019年度年轻干部培训班学员论坛暨培训结业仪式在松江校区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出席讲话。
2021-01-22 10:12 -
南京路上好八连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里,驻扎着一支连队。44年前,它曾因一部家喻户晓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而名满大江南北。
2021-01-14 09:00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