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触摸长征精神的铿锵脉动
夜渡于都河、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84年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跋山涉水,战胜千难万险,用生命和热血绘就了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史诗,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2020-12-20 09:00中国组织人事报 -
让长征精神深入人心
遵义会议会址。李先进摄 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走进贵州遵义,一个个熟悉的红色文化场馆,时刻提醒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这是一座革命之城、转折之城。 每逢节假日,这些场馆里随处可见一群戴红领巾的讲解员,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声情并茂地向游客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娄山关隘。胡志刚摄 近年来,遵义教育系统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用革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带动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让红色基因在这片革命热土上代代相传。 传承红色基因,课堂内外润物无声 “一颗红心,永远向上”。寒假前一天,记者来到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红军小学。透过迷迷蒙蒙的烟雨,主教学楼上的红色校训分外醒目。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身着红军服饰,神态自若、仪态大方,11岁的唐鑫娓娓讲述家乡的长征故事,不时还引述经典革命诗词。在这所小学里,像唐鑫一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为了做好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娄山关红军小学联合镇里5所学校,充分发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编写了一套囊括故事、诗词、音乐在内的红色校本教材,并将其运用到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之中,让长征精神渗透到学生成长教育的全过程。 “要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从教20年,冯小丽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是少先队辅导员,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红色文化,她和同事们还设计了许多课外活动,“冲破封锁线、运送军粮等模拟活动,都是我们的特色体育项目,就是要让同学们养成不怕吃苦、团结协作、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2017年,遵义市启动“长征故事进校园”项目,以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播下精神种子,传承红色基因。经过3年努力,遵义累计培训德育校长、骨干教师640名,培养出近800名小小宣讲员。 遵义会议会址正门。胡志刚摄 用活红色资源,思政课实力“圈粉”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博士生,吴儒忠201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远在贵州的遵义师范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政老师,“认定了这方热土一定能让我学以致用。” “走出校园,到处都是绝佳的现场教学点。”吴儒忠尝试以长征文化为视角,鼓励学生们自主重走长征路、参观博物馆或者红色遗址,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实践课题设计调查,探寻书本之外的红色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习体验感,更有利于启迪年轻人对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思考。”吴儒忠说。 遵义师范学院还把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编写了《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长征精神》等特色教材。“这些课生动有趣,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进取之心。”作为一名电气专业的工科生,梁智超上思政课的兴致一点也不低于专业课。他说,从红色文化中能领悟出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每年都有一大批毕业生奔赴基层工作,红色基因将成为他们踏实走好人生路的不竭动力。”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波介绍,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红色育人”已成为最鲜明的办学特色。2019年,学院有3名思政课教师获省级、国家级奖项,其中1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融入红色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以前主要靠课本和影视剧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红色文体活动后,我们主动学习红色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黄光景是遵义市第十九中学初三学生,课余最喜欢跟父母及同学探讨红色革命历史,对英雄故事、经典战役更是如数家珍。 为了将“红色遗址”搬进校园,2016年,遵义市第十九中学在启用新校区时,特意搭建了一个红色文化展厅。“围绕长征主题,学校每年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赛、合唱大赛等红色文化活动。”校长邹洁说,学校利用遵义红色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优势,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培育,遵义市各级各类学校围绕红色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红色校园育人特色。如今,全市大中小学校正通过创办“红色之声”广播站,组建“红色艺术团”,开展讲红色故事、演长征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走进学生课堂。 “体验才是最好的传承。”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曾润云介绍,为了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遵义正在建设一个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并依托其持续开展长征故事进校园工作,打造全国知名德育品牌,以培育更多有文化、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遵义人。
2020-12-20 09:00人民日报 -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生动再现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对阐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很有意义。
2020-12-20 09:00中国社会科学报 -
用长征精神汇聚起磅礴中国力量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谱写的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它不仅是一次震惊世界的军事战略大转移,而且由此走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长征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而且它所培育的伟大长征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和时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过长征:“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2020-12-20 09:00人民网 -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宣示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为全党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直抵灵魂的党课。总书记在瞻仰红船时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成都大学入选成都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12月22日上午,成都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大会召开。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成都市市长、成都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新任会长王凤朝作重要讲话。
2021-01-14 00:00 -
电子科技大学组织开展首届学术英语高级研修班结业交流
12月25日,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首届教师学术英语高级研修班结业交流活动,参培教师围绕各自专业领域进行全英文学术报告,并与指导专家进行现场交流。
2021-01-14 00:00 -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论述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强调要把中国精神作为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弘扬西迁精神、抗战精神、抗疫精神、特区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伟大精神,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谱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开辟光明美好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2020-12-20 00:00中国纪检监察 -
坚定文化自信 提振伟大中国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躬身践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巨大优势。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方位体现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从形式到内容都互相作用、密不可分。文化自信提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支撑文化自信,两者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新时代,特别需要用文化自信提振伟大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020-12-20 09:00中国纪检监察 -
深刻感悟和大力弘扬抗疫斗争中的新时代中国精神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疫情发生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面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20-12-20 09:00中国社会科学报 -
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于深刻把握中国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对于更好传承和传播中国精神,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20-12-20 09:00成都日报 -
中国精神激励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回首七十年,我们为中国人民创造的不朽伟业而自豪,更为建设、改革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而感动。
2020-12-20 09:00经济日报 -
在新时代赓续伟大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能够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当代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内核,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为主体,生发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推动形成了绵延几千年并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引领推动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赓续伟大中国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继续弘扬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爱国主义精神 推进新时代的伟大事业,需要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内聚力。中国精神,是由56个民族共同培育、锻造和浇铸的,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一个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内聚力,就会重演近代以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悲剧,而一旦万众一心地团结凝聚起来,便会形成无比强大、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从古到今,爱国主义精神都体现着这样一种伦理的属性,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患难与共,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没有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因此,新时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依靠、拥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继续弘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很强的破坏性。因此,持续深入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永远保持浩然正气,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就能把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继续弘扬奋发有为的改革开放精神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改革开放精神”概括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之下,经过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必然迎来新的改革、更深层次的开放。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其内因是穷而思变,主要解决做大蛋糕的问题,而进入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则是富而思进,主要解决分好蛋糕的问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激励当代中国人民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既有综合国力的较量,更是长期发展理念和执政能力的较量,从根本意义上说,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较量。因此,新时代继续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勇闯深水区,打破体制和利益的藩篱,人人做改革的拥护者、实践者,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公平公正地分享到改革成果,改革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开放的大门就会越开越大,前进的步伐就会越来越快,发展的势头就会越来越好,中国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继续弘扬攻坚克难的协同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像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高速铁路、航空母舰、5G通信、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今天,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越来越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因此,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继续弘扬攻坚克难的协同创新精神,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力气、真功夫,凝心聚力合作公关才能取得突破,把挑战变成机遇,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瞄准世界前沿科技,抢占大国产业制高点,着力下好创新这步先行棋,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继续弘扬一如既往的艰苦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弘扬奋斗精神,提出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具体包含为“四个奋斗”,即接力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在“四个奋斗”中,艰苦奋斗居于突出地位。因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不畏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作为艰苦奋斗的内核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艰苦奋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从艰苦奋斗中一步步走向未来,新时代须臾不可忘记艰苦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美好生活、民族复兴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提倡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去鼓励重新吃糠咽菜,更不是鼓励人们过劳而放弃应有的休闲,而是强调奋斗的过程中理应保持着这种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 继续弘扬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为世界谋大同精神 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更需要放眼世界,要有全球的视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睦邻和谐精神,又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接纳吸收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期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其他国家和人民。当前,发展仍是解决人类面临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联。2015年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实践,我们以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更加主动地吸取其他民族国家的精神智慧,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精神”就会逐渐进入国际视野,不仅会引起世界充分的关注,而且有可能成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崭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一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作者:何玉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研究》(19BKS107)的阶段性成果】
2020-12-20 09:00光明网 -
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
“简直是奇迹!”今天,人们到访红旗渠,目睹悬崖峭壁上的一湾清水蜿蜒穿行,看罢纪念馆内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感叹之后是思考:何等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林县人民能够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缺衣少食的岁月里开凿出奇迹般的“人工天河”?
2019-10-08 09:00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