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刻把握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刻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0-12-03 09:00新疆日报 -
定远县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近年来,定远县紧紧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目标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强化教育培训载体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政治保证和智力支持。
2021-01-19 00:00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
独山:“三道加法”助推干部教育培训多元化
近年来,独山县始终围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方式新方法,坚持“三道加法”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多元化,着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实效。
2021-01-19 00:00互联网 -
郎溪多措并举抓实抓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近年来,安徽省郎溪县坚持以打造“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三有”型干部队伍为目标,多措并举抓实抓细干部教育培训各项工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智力支持。
2021-01-19 00:00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2019-12-25 09:00人民日报 -
爱国主义的四重意蕴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总的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不懈的价值追求,充满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彰显着人们的坚定信念,体现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四重意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019-11-07 09:00经济日报 -
在主题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通知指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明确定位 强化爱国责任与担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祖国”二字,让多少人心中涌动激情,让多少人眼里泛起泪花,让多少人血管奔腾热血。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35年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振奋全校师生乃至国人的爱国之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主流,在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实践要求。从根本上看,爱国主义总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时代条件下存在和发生,把握时代旋律、融入时代实践、契合时代要求是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而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卫国之基,更是兴国之魂和强国之要。 把握要求 恪守爱国原则与价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无法与中国共产党分割开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与党的领导、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紧密联系的时代主题,必须也只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更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应有之义。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一直体现在追求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主题和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提高人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与深度融合。 探索路径 增强爱国动力与实效 深化理论研究,从思想根源上清除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对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要努力从理论上讲清、说明,要深入辨析各种思潮的理论内涵,辩证地分析其历史过程和现实价值,消除人们的认知误区和思想疑惑,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本清源。 开展世情国情党情教育,明晰当代中国的历史与时代方位。世情教育是为了让人们在世界格局中对比和了解中国的方位,国情和党情教育是为了在历史过程和今昔比较中把握中国前途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作为。通过系统的世情国情党情教育,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国运与党史的统一关系,有助于认清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状况和远景目标,有助于增加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与实践认同。 (作者:钟宪章,辽宁省委党校教授)
2019-11-01 09:00中国纪检监察报 -
爱国,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具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仁人志士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人生理想。即使一时实现不了“平天下”的夙愿,也要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在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内涵和重点。在当代中国,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崇高道德义务。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有利于通过情感认同来增强政治认同,通过文化自信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针对有些人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各民族共同铸就辉煌历史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理环境、生产水平等有不小差异。中华民族要实现“一体”,必然“多元”。只有“多元”,才能“一体”,看似矛盾,却是必然。“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基本格局,而维护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纽带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理念形成很早,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强化。虽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秦朝以后中国在政治上的统一时期占2/3,而且越是分裂的时候越是渴望统一。爱国主义传统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维护祖国独立、统一而英勇奋斗。 南宋陆游在临死的时候仍然不忘国家统一,告示自己的后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的文天祥领兵抗敌,战败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进一步激起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何赶上甚至超过东西方列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一直到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都先后失败了,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仅没有破灭,反而更加强烈。正如林则徐所讲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和辉煌篇章。中国共产党也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付出了最大牺牲,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世界文明的消亡,大多数来自外族入侵。中华民族历史上也经历过无数次“外族”入侵,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历史。 新征程上,要高举爱国主义这面精神旗帜,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既防止大汉族主义和“夷夏之辨”,也防止本民族利益至上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要警惕任何形式的“去中国化”行为,对于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都要依法进行打击。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精神既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识,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不完全匹配。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例如,一些人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抹黑党史和国史、诋毁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试图挖掉爱国主义的文化根基。又如,个别国家挥舞价值观大棒,设置了一个个“话语陷阱”;利用网络等散布“中国崩溃论”“文明冲突论”等,竭力唱衰中国,打压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同历史上解决“挨打”“挨饿”问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样,今天解决“挨骂”问题,同样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勇气和智慧。当然,新征程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要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爱国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把个体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个体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9-10-22 09:00解放日报 -
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9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制定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刚表示,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其差异化的表现形态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焕发出磅礴的爱国主义激情。实践经验表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是时代要求,更是现实选择。唯有牢牢把握爱国主义的“根”和“魂”,才能加快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告诉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始终没有改变,新时代最鲜明的主题就是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表示,我们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把中华文明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也为全人类提供中华民族的智慧。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疲软,国际形势复杂,单边主义盛行,而这更需要我们坚定爱国主义精神,无惧艰难,凝神聚魂,众志成城,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伟大中国。 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中华民族历五千年而弦歌不辍,华夏文明历千万祀而与日月同光,中国人民能够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越过无数的急流险滩,从挫折中走向胜利,从绝望中走向辉煌,正是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深层动力。支振锋表示,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从血泊中站起,向敌人冲锋,将中华民族推向新的时代和新的辉煌。如今,爱国主义教育重在青年,要让祖国的下一代不忘我们走过的路,理解我们今天的路,奔向明天更辉煌的路。 爱国主义是个人和集体对祖国的一种态度,它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是可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献身的奋斗精神。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良书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爱国主义在新时代最生动的体现;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爱国主义在新时代最伟大的实践。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应对危机、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胡国胜表示,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因此,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挑战的需要。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将缺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就很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深刻理解时代主题 新时代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周良书谈到,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要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的命运不可分割,培养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主义感情,把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当前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在范玉刚看来,在新时代,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深刻理解时代主题,并把个人的人生奋斗、理想追求和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复兴关联起来,把小我融入时代大我的追求中,以每一个人的出彩人生托举时代的辉煌壮丽。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黄金战略机遇期。要提升中国的话语权,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就要增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明意识,不断提升中国社会文明程度。世界大国的竞争,需要依托硬实力作为坚实基础,更需要发挥精神意志的软实力。国家间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恰恰是精神。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随便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是民族意志的体现和价值引导的结果,是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浇灌出的文明之花。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胡国胜认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国家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党的领导,离开了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才是具体的、真实的。在新时代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19-10-18 08:00中国社会科学网 -
弘扬大别山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在信阳,他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看望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和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地位,这对河南尤其是信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是当前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2021-01-14 09:00党的生活 -
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绵延八百里、地跨鄂豫皖三省,大别山是一座革命的山、一座红色的山、一座英雄的山。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里,200多万英雄儿女在大别山区浴血斗争,近百万人献出宝贵生命。
2021-01-14 09:00光明日报 -
“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三个逻辑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根”和“脉”,它蕴含着一种能够把各种革命精神贯穿起来的思想内核,这种思想内核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信仰,是不同革命精神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精神谱系并且能够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2020-12-20 09:00浙江日报 -
重温红船初心 再续新时代航程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1840年后的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一次次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将不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最强音。要救国,必先维新。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苦难和挫折中上下求索,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挺进。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一次次的探索和尝试无不以失败告终,昭示着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无法带领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与此同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身处黑夜太久、对太阳强烈渴望的中国人,急需新的引路人、领航员。 一、 南湖烟雨母亲船,开天辟地驶向前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1921年7月23日,代表中国58名党员的13名中国共产党早期缔造者,克服种种困难,从各地汇集到上海,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其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的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会议被迫中断,选择何处继续召开会议成为摆在中共一大代表面前的一大难题。考虑到备选地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代表们最终决定听取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建议,决定把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 在风雨交加的嘉兴南湖中,一艘小船由近及远,缓缓地驶离人们的视线,驶入南湖中央。它,外表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破败,载着中共一大的党员们,开始了从上午11点持续到傍晚时分的会议,虽天气寒凉,但船内却异常火热,虽仅有半天的时间,但却影响深远。会议确定党的名称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过了第一个革命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就是在这样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最伟大的政党,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有了主心骨,有了领路人;从此,一个民族的走向和亿万人民的命运得到了改变;从此,“孕育在上海,诞生在嘉兴”的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出征,走向全国执政。这条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母亲船”,在1959年国庆节仿制的纪念船对外展出时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红船”,“红船”之名因此而得并永载中国史册。“红船”本不是红色,只因船内燃烧的热情把它染红,像一个红色的会场,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美好憧憬,引领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演绎出一部生动的中国命运改变史。 二、革命风云岁月痕,红船精神永留存 昔日中共一大高举镰刀铁锤的13位代表,在而后的革命洪流中,或献身革命,成为人民英雄;或脱党、叛党,成为敌人;或见证了新中国诞生,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3人人生迥异,但红船精神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内核,代代相传,生生不息。1964年4月5日,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13位代表中唯一回过南湖的一大代表)重回南湖视察,登上纪念船,挥笔题诗《清明节游嘉兴南湖烟雨楼》,一句“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道出了小小红船所承载的万钧之力。凝寄于红船之上的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更是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原动力”。 何谓“红船精神”?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其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中,首次公开提出并作了系统阐释。 第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它是红船精神之魂,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建党、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历程始终的硬核精神。逆境考奇志,艰难出精神。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自南湖红船诞生之日,就敢于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肩担民族大义,胸怀初心和使命,手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领导中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克千难破万险,以建党初期的星星之火造就今日中国的燎原之势。从遭受外敌入侵到今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旨在推翻“三座大山”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百年屈辱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是一种 “从来没有,我来开拓,言人之未言,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的首创精神,是何等的胆略、何等的气度。 第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它是红船精神之柱,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砥砺前行,奋斗至今。在革命年代,无论是建立革命政党、传播革命思想,还是发展革命事业,没有一件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危险事业。在严苛的革命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诞生并发展壮大,离不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它是大革命失败、革命陷入低潮之时,当国民党挥起屠刀,面对生死抉择和愿不愿、敢不敢坚持革命的时代拷问,夏明翰作出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庄严宣誓;它是长征途中,共产党人“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钢铁意志;它是建设年代,钱学森、郭永怀、彭桓武等面对诱惑不动摇、心系国家永不悔的中国脊梁;它是改革年代,中华民族齐心协力、勇立潮头的无畏闯劲和拼搏精神。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自南湖红船一晤,便扬帆踏浪,劈波斩浪,勇往无前,驶入井冈山、驶入延安、驶入天安门、驶向寰球,成就了一项又一项伟业。在这条前后相继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初心如磐,奋力拼搏,誓将革命和改革进行到底,开启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第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它是红船精神之本,映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不过数十人,而今已经发展至9000多万人之众,红色的火焰从黑夜中的微弱星火,燃成今日的燎原之势,其中各种艰辛可想而知。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其核心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出于拯救劳苦大众脱离苦海的公心而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什么是共产党?用徐解秀老人的话说,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棉被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半床被子足以彰显出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28年的革命历史,牺牲了2000多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但仅有370多万英烈有名有姓,革命胜利的背后是一个个不畏牺牲、为国为民的鲜活生命。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誓词振聋发聩,激荡人心。正是这些一心为党为人民矢志不渝奋斗不止的共产党人,矗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一座座精神丰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 “精神传承、思想升华”,是习近平总书记曾伫立在嘉兴南湖瞻仰红船时的深情之语。这八个字道出了早期共产党人在追寻革命事业时的革命精神和至高境界,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后人应当根据时代要求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三、红船初心交辉映,使命道义铁肩担 红船映初心,铁肩担使命。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中共一大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在南湖红船旁沉思历史,重申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红船精神究其本质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对一个国家和政党来说,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为民,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作出的庄严宣誓。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源头在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关于民生的改革政策落地,大到国家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的顶层设计,小到身份证的异地化办理等。从人民身边的小事着手,从人民关心的问题入手,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具体内涵也不断丰富。一方面,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发展的根本评价标准和评价尺度,促使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全面推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征程。 四、红船精神代代传,砥砺奋进新时代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浙江嘉兴南湖一经启航,就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次又一次胜利。如今,红船精神以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激励着中华儿女谋在新处、干在实处,不断书写发展新篇章。 第一,敢为人先,以创新谋求发展。“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今天“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中国;4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态势创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的成就。然而这40多年的发展更多是粗放式的发展,已经进入“樽颈地带”,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考验。此外,推进了40多年的改革面临“天花板”困境,各种能够比较容易获得改革红利的政策大体上用得差不多了,好吃的肉已经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破局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而要改变困境就要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国发展新征程。 第二,百折不挠,靠奋斗实现梦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激励着新时代新青年以先辈为榜样,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拼搏。诚然,梦想是要靠奋斗才能实现的,对于个人如此,对于国家亦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靠的就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 百折不挠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建党99年、执政7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历经坎坷和磨难,多次面临生死存亡和重大风险挑战。革命年代,无论是大革命失败后面临的生死存亡抉择,还是第五次反“围剿”后陷入的生死存亡困境,无不是靠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保存住革命火种。“文革”时期,中国之所以能够解决因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给党和国家以及各族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通过党面临的严峻执政考验,靠的也是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改革开放时期,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情况,中国仍面临种种考验: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汶川地震、反腐败斗争、生态破坏,等等。但在这些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历久弥坚,不断成熟和壮大起来,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就是在一路苦难、一路拼搏、一路觉醒、一路赶考中实现的,成功的背后熔铸着百折不挠的精神。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社会公平正义不够、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未来,中国共产党仍将会带领14亿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积极进行伟大斗争,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一往无前、坚持到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第三,一心为民,用奉献践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涌现出了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等许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型,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是人民的公仆,什么是人民至上”。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行,打虎拍蝇猎狐,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目前,反腐败斗争已成压倒性态势,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汇聚一心。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紧紧依靠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坚守。“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现在,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推进新思想新论断不断创新,实现整体发展、系统发展;未来,也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不改变。共产党人从最初的红船出发,带领人民驶向中国梦的彼岸。在这一伟大的征程中,唯有铭记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许昌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
2020-12-20 09:00求知 -
弘扬“红船精神”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红船精神”其中一个重要内涵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就要牢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中担当作为。
2020-12-20 09:00人民网 -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作出这样的战略判断,有着深刻的依据。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
2021-01-13 00:00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