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都在大张旗鼓地开展村干部培训,毋庸置疑,科学合理的培训能让村干部们受益良多。但大多培训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薄、成效甚微等问题。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就必须科学设定培训计划,灵活培训方式,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变重“一把手”培训理念,让村干部都有“充电”机会。

“一把手”在村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厚待他们无可非议,但试想年复年、次复次炒回锅肉式的培训,腻不腻?在农村,村干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直面基层群众渴求知识和力量。何不将培训的触角延伸到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干部和村后备干部,提升村级班子整体素质,让村级班子这盘棋下得更活更好。

  变“一锅煮”培训方式,适当地开开“小灶”。

大多地方培训都是一刀切、一锅煮,没有针对性,不管村干部的年龄、文化、工作经历,培训效果自然不理想。试想:80后新一代村干部最缺什么?50岁经验丰富老村支书需要什么?大专以上村干部、文化层次偏低村干部需求都一样吗?既然轰轰烈烈的搞培训,就应将培训搞得扎扎实实。培训前,应对村干部进行全面摸底,按年龄、文化、特长、经历、需求等分门别类建台账,再根据掌握情况和本地实际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分批次的进行培训。

  变“单一型”培训课程,来点“复合实用”内容。

一眼看去,培训内容除了“方针政策还是方针政策”,除了“文件通知便是会议精神”,当然也有很多地方在积极探索创新课程设置,但“平凡无奇者”数不胜数。难道觉得“高深”的课程难懂?应在传统的设置各项方针政策培训课程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增添一些村级事务管理、群众工作艺术、种养殖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增强培训的实用性,以丰富、系统、新颖的培训内容不断满足村干部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提升村干部各项素质。

  变“讲+听”培训形式,让培训“看得见摸得着”。

大多数培训都是采用理论政策集中培训、常规工作以会代训等传统培训方式,未免有点枯燥,会否让人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培训质量。应新增一些比如:田间地里的现场技术指导、先进地区的现场参观学习、开放式讨论等培训形式,让村干部身临其境掌握技术,直观学习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