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上甘岭精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的,它展示了人民军队为保家卫国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成为我军一往无前、勇敢战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1952年10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单方面中止朝鲜停战谈判,从14日开始发动“金化攻势”,先后使用11个步兵团又两个营、300多门火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对上甘岭地区发动连续猛攻,企图攻下上甘岭,进而夺取五圣山,以改善他们在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战斗历时43天,“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向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山头被削低2米。奉命防守上甘岭的志愿军第十二、十五军各一部官兵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缺粮、缺水、缺弹药的严重困难,击退敌人650多次冲击,歼敌250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奇迹,锻造了“听党指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严守纪律”的上甘岭精神。

  上甘岭战斗十分残酷,敌人有时一天打30多万发炮弹,投掷500多枚重型炸弹和凝固汽油弹,阵地成了火海,空气变得灼热,山上的岩石被打得粉碎,但志愿军官兵临危不惧,冲锋陷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特级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就是人民军队英勇顽强战斗精神的最高体现。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曾说过:“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种“气”,就是我军所具有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志愿军官兵在上甘岭战役中显示出了这种不可战胜的英雄本色。现在,我军面临着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严峻考验,全军官兵要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伟大的上甘岭精神,以只争朝夕、夜以继日的精神状态和昂扬斗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战役。这次战役于1952年10月14日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历时43天。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志愿军两个连阵地上,“联合国军”发动进攻,先后投入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第9师等共3个多师6万余人的兵力、300余门大炮、近200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发射炮弹190多万发,投掷炸弹5000多枚。志愿军防御作战也陆续投入第15军第45、第29师和第12军第31师等3个多师4万余人的兵力,山炮、野炮、榴弹炮133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迫击炮292门,共发射炮弹35万余发。志愿军防守部队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机动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胜利击退了“联合国军”的进攻,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冲击653次,全部守住了阵地,共毙伤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飞机274架,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上甘岭山头被炮弹、炸弹削低2米,石土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但志愿军部队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了那里,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的进攻。

      上甘岭战役的重要意义

  这次战役,无论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在新中国精神风貌建设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经过上甘岭战役,彻底打掉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正面战线发动进攻取胜的信心。

    “联合国军”自1951年发动的夏秋季攻势失败后,直至1952年10月14日发动进攻上甘岭的“金化攻势”之前的一年时间里,除其海空军飞机继续对朝鲜北方实施狂轰滥炸和实施了细菌战外,其地面部队在正面战线一直没有大的作为,只是进行小规模的进攻和巡逻活动,其进攻行动使用兵力规模最大为营级。而志愿军则采取了战术上积极活动的方针,在巩固阵地构筑坑道工事的同时,挤占敌我中间地带和敌军前沿班排支撑点,将正面战线斗争的焦点推向“联合国军”阵地。1952年秋季,又在整个正面战线实施战术反击作战,攻击“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60个,几乎是攻则必克,攻则必歼。而“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是其一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面进攻作战,动用如此多的兵力火力,连攻40余天,付出2.5万余人伤亡,却寸土未得,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从此直至朝鲜战争结束,“联合国军”再未动用一个营以上规模兵力发动进攻。南朝鲜战史承认:“在整个冬季,无论防御或进攻,主动权均被以优势兵力为后盾的敌人所夺去。”

  第二,经过上甘岭战役,证明志愿军正面战线已经巩固,可以集中精力彻底解决侧后海岸防御薄弱的问题。

      参与策划“金化攻势”的美国军事专家悲叹道: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指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指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如果在爸爸山上投一颗原子弹,你会发现那里仍有军队。美联社从朝鲜报道说,中国军队的坑道工事,无论联军的炸弹或炮火到现在都没能摧毁它们,美国的战斗轰炸机曾向坑道工事投下若干500磅炸弹,但是堵塞不住这些坑道口。正是上甘岭战役,充分表明,志愿军不但能够做到攻则必克,而且可以做到守则必固,正面战线已经获得巩固,完全掌握了正面战场主动权,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后顾之忧问题。此后,直至1953年4月底,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除在正面战线保持必要的防御力量外,则集中主要精力,解决自1950年12月下旬第二次战役结束以来一直被困扰的后顾之忧,即侧后海岸防御薄弱的问题,进行了规模巨大的反登陆作战准备,部署具有朝鲜战场作战经验的主要作战部队于侧后海岸,构筑了比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规模还要大的永久性坚固防御阵地体系,新建两条铁路线和纵横共8条公路线,大量储备了粮食、弹药和其他作战物资。从而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掌握了除海空军作战之外的整个战场作战主动权,为抗美援朝战争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第三,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的典范。

       当时美联社的报道,将上甘岭的激烈争夺比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却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巴黎的东部门户,有“巴黎钥匙”之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法军整个战线的支撑点,也是德军通往巴黎的主要交通要道,法军统帅部非常重视保卫这个战略要地,德军统帅部则企图集中兵力夺取这个战略要地,进而夺取巴黎,迫使法国投降,尔后,集中力量对付英国和俄国。从1916年2月开始,德军就集中18个师的兵力,在1200余门火炮、约170架飞机支援下,对法军两个师防守的凡尔登要塞发起进攻,后又不断增加进攻兵力。法军在战役初期因防守兵力薄弱,处于被动状态,但稳住了阵脚,进而不断增加兵力,将德军一次次进攻阻于要塞之外。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至当年12月,双方在10个月的交战中,共投入兵力200万人,发射炮弹4000万发,伤亡人数近百万(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记录,使凡尔登成了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 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这次战役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也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上甘岭战役,虽在作战地域范围、双方投入兵力规模和激烈争夺的时间,均不能与凡尔登战役相比,但战役的性质、双方投入兵力火力的密度、战役的结局,则与凡尔登战役极其相似。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典范。与此同时,还丰富和完善了志愿军的坑道战术。

  第四,上甘岭战役创造了“上甘岭精神”。

      上甘岭精神主要包括以上三点:

       一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上甘岭战役时,敌我双方的战略方针都是积极防御,这时阵地的得失与停战时军事分界线的划定紧密相联,所以,双方在第一线的指导思想都是有失必反,寸土必争。正是因为如此,志愿军战术反击攻击“联合国军”60个阵地,“联合国军”几乎都进行了反扑,许多双方还争夺得相当激烈的。正是因为如此,志愿军才在上甘岭地区与敌反复争夺43天。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通信员黄继光,在部队冲击受阻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堵塞敌人机枪射孔,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道路,保证了反击的胜利;排长孙占元在两条腿被炸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指挥战斗战斗,当美军冲到他身边时,他勇敢地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保证了反击战斗的胜利;新战士胡修道,在战友都伤亡的情况下,他一人顽强作战,从上午打到黄昏,打退了敌41次冲锋,歼敌280余人,在后续力量的增援下,守住了阵地。为了这次战役的胜利,志愿军牺牲或负伤共有1.15万余人。

  二是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是坚守坑道部队最为艰难的阶段。“联合国军”采取轰炸、熏烧、施放毒气等种种残酷手段,破坏坑道,封锁坑道口。坑道空间缩小,人员行动极为困难;坑道内空气极度污浊,常引起人员窒息;粮弹缺乏,特别是饮水困难……。在这样令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条件下,坚守坑道的志愿军各部队,依靠坑道内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紧密团结在一起,克服困难,坚持战斗。曾有来自16个连队的战士补充到第45师第134团第8连坚守的坑道,8连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团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来自16个连队的330余人,紧紧团结起来,严密组织起来,使干部战士保持高昂斗志。坚守坑道期间,进行大的反击13次,班、排小反击80次,小部队出击12次,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3挺、枪600余支,为巩固和恢复597.9高地作出重要贡献。广为传颂的一个苹果的故事,成为上甘岭战役中干部战士团结友爱、克服困难的典范。第15、第12两军的团结战斗、炮兵部队和步兵部队的团结战斗、坑道内外部队的密切配合战斗、前线部队和后方保障部队的密切配合,等等,都体现了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

       三是英勇顽强,坚决战斗,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上甘岭战役开始后,担负上甘岭地区防御任务的志愿军第15军,即不断调整部署,充实上甘岭地区防御力量,第15军、第3兵团和志愿军总部都决心,坚决打下去,直至全部恢复阵地。第3兵团决定由撤出第一线准备休整的第12军为第15军预备队,第3兵团和志愿军总部还抽调部分炮兵部队参加上甘地区防御作战。中央军委也鼓励上甘地区部队“坚决作战,为争取全胜而奋斗。”这次战役涌现出50多名战斗英雄,还有很多无名英雄。正是这样,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地区反复激烈争夺43天,最终,全面恢复并牢牢守住了阵地。

  “上甘岭精神”在国内广为传扬,在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同义语。上甘岭战役已过去60年,但上甘岭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团体,一个企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有上甘岭精神,有坚定胜利的信心,有坚持战斗下去的顽强意志,就能走向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