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兰(1940年~1993年3月31日),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1955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当年担任本村“铁球”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1958年入党;1960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发表了闻名海内外的“十个为什么”的人生体会文章;1969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1970年任临西县委书记,提出了著名的“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197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

  1974年兼河北省农委副主任。1977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1985年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农业厅党组成员。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个人简介

  吕玉兰(1940—1993年)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高小毕业后回乡务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逐步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女劳动模范和女省委书记。

  吕玉兰是中共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七、八届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妇女联合会代表、执行委员。1970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员赴朝鲜访问;1973 年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赴阿尔巴尼亚访问;80年代率河北省农业代表团赴法国、泰国 进行农业考察。她听党的话,一直坚持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变了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逐步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女劳动模范和女省委书记。1993年病逝。其骨灰存放在河北省双凤山陵园北凤正厅一室0076号。

  生平经历

  农业社长

  吕玉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50年代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带领 本村24户农民组成了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带领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但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志向不移。由于时代的变化,她的职务也发生过较 大的变化,但她无论职务高低,始终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为了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 她克服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专文凭。

  1955年7月,15岁的吕玉兰从下堡寺高小毕业后,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参加生产劳动,并被选为初级农业社社长。她带领全村群众,战风沙、斗盐碱、开荒种树、打井修渠,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社长伊始,这个村的妇女还没有下地劳动的习惯,而且有些男社员也不听指挥。从未当过干部的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挨门挨户地发动妇女。功夫不负有心人,出勤的人越来越多,生产劳动搞得热火朝天。那些日子,吕玉兰一边领着大家干活,一边教社员识字唱歌,谈说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她要让大伙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家乡变个样。

  劳动模范

  正是由于吕玉兰的出色工作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她于195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她发表了《十个为什么》,以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 抒发了她的人生观。

  1955、1958、196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65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66年,被评为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中,她被当作刘少奇路线的典型推到全县万人大会,脊背上插着削尖的竹杆旗子,被人揪住头发,拧着胳膊,和地县的领导人一起挨批斗。竹尖刺破了她的脊背,流出滴滴点点的鲜血,背上至死还有那时留下的疤。批斗完之后,她又被关押,像囚犯一样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整整半年多的时间里,吕玉兰就过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最初的慌乱迷惑过去之后,吕玉兰冷静下来,她认真地回忆了自己十几年走过的路,认定自己想改变家乡面貌的做法没错,她不能听凭造反派的纠缠,她要回到乡亲们身边去工作,这时她想到了一个能够救她,也会救她的人———周恩来。1966年国庆节,她作为全区三八红旗手第一次来北京,与顾阿桃、尉凤英、杨怀远、夏菊花等人一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观礼时又见到过周总理。于是,她背着人偷偷地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既说了自己的情况,又陈述了她对当时时局的看法。

  仅仅隔了一个月的时间,驻邢台的支左部队接到了周总理办公室的信,要他们解放吕玉兰。于是吕玉兰先是成为县革委会成员,后来又作为工农兵的代表结合进“红色政权”。

  省委书记

  1969年她在村里从广播中听到自己当选为“九大”代表,以后又进入中国地方一级最高领导层,成为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经历了文革初期那段落落起起、沉沉浮浮的波折之后,她不再是熟悉家乡黄土地、脑子里只想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单纯乡姑,她有过许多困惑也有过许多思考,意识到面临局面的复杂。全国妇联筹备组成立时,吕玉兰成为副组长,她由此结识了康克清,开会时常常关起门来向康大姐诉说心中的苦闷与疑惑。当受到江青一伙指使的人,暗示她批判康大姐她们时,吕玉兰觉得不对劲,就借口带人去大寨参观学习,离开了北京。她经常穿着件紫黑相间的大格对襟上衣,黑布鞋,很像进城的农村干部。

  县委副书记

  1980年,组织上决定调她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职务虽然下降了,而她并不感到有什么失落感。

  吕玉兰一生中曾受到几次错误批判,文革中也受到冲击,但她毫无怨言,仍然忠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30多年以来,她坚持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她党性强,作风正派,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

  农业副厅长

  1985年6月,吕玉兰在河北省农业厅工作,任副厅长,党组成员。1990年4月她患了脑血管痉挛症,但她舍不得在医院休养,仍坚持带病工作。 就这样,虽然她的身体状况又明显恶化,但她总舍不得休息。人们一再劝她休息几天,但她总不同意,仍然忙个不停。然而,过度劳累的她,终于再次被送入了医院。1993年3月31日凌晨4时40分,吕玉兰因病治疗无效,在省会石家庄逝世。吕玉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位曾多次受过毛主席、周恩来接见,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著名女劳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迟到的婚恋

  青年时代的吕玉兰身材细高,爱说爱笑,又是劳模,又是公社书记,小有名气,倾慕的人自然不少。可是事情有些奇怪,那些追求者都表示喜欢吕玉兰却不喜欢她那贫困的家乡,设想着吕玉兰日后夫唱妇随,离开东留善固。这引起吕玉兰的反感,她为什么要带头组织合作社,为什么又要累死累在沙滩上种树,不就是为了改变家乡面貌吗?她不想离开自己的根,抛弃自己的梦。她的坚决,使得一个个“白马王子”望而却步。接下来便是文化大革命,风雨变幻,吕玉兰的婚事也就搁浅了。

  总理做媒

  关于吕玉兰和江山的婚姻,河北有过种种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说吕玉兰和江山是周总理保的媒。的确,周总理生前不仅关心着她的工作,也关心她的婚姻,既赞赏她的晚婚,又嘱咐过要抓紧时间解决个人问题。虽然她与江山的婚姻并不是周总理保媒,但她对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感激却是至深至切。一次,邓颖超接见外宾时,江山也在场,送走外宾后,江山把他与吕玉兰的婚事主动告诉了邓大姐,邓大姐高兴地说:“听说玉兰找了个记者,没想到就是你呀!”周总理逝世后,他们跟邓大姐的关系更为密切。1986年邓大姐到石家庄参加河北师大的校庆,晚上,吕玉兰和江山专门到宾馆看望邓大姐。

  丈夫江山

  江山是江苏省武进县农家子弟,1964年高中结业后到新华社做译电员。他们相识后,相距两地,见面的机会不多,只能鸿雁传书。吕玉兰在江山写给她的信中领悟到一片情后,把江山领到自己的家乡,让这个南方小伙子看看北方的农村,并直言相告,她这个省委书记还是完全的农民,日后恐怕还要当农民。江山也毫不含糊地回答,吕玉兰仍在东留善固,也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日后江山真的履行了他的诺言,吕玉兰没有继续在全国妇联工作,江山也就妇唱夫随,离开北京,到石家庄的河北分社工作。

  患病的日子

  1990年4月,江山发现吕玉兰近一段时间总是精神不振、语言迟缓,便和她一起到来河北省人民医院。经检查,她患上了脑血管痉挛病,这是一种轻度脑血栓,当下就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时间。

  6月,病情刚有好转,吕玉兰就坚决要求出院。出院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从6月到这年年底,半年时间内,她几乎一刻也没停息。6月,她到大曹庄农场参加现场会,回来后又赴秦皇岛,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全国农机监理学术研究会、全省地市农机科长会;7月,她飞赴昆明,参加全国农机工作会议;8月,她到承德、唐山、秦皇岛检查工作;9月,又连续行程2000多公里,上天津、下邢台。回来后病情加重,住院治疗一个多月;11月15日刚出院就赶赴保定,参加一个培训班开幕式,然后到保定、廊坊所属数县调查研究,24日回到石家庄,26日又赶赴邯郸现场办公。28日,从邯郸直接又去保定……

  1990年12月27日,过度疲劳的吕玉兰再次被送进河北省人民医院。两天后,确诊为脑血栓。在医生、护士的竭力抢救和江山的精心护理下,到1991年春天,吕玉兰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有所好转。3月底,转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后又转到北京西苑医院,在这两个医院医生的精心诊治下,她的病情进一步好转。

  1991年6月12日,吕玉兰从北京西苑医院出院,回到石家庄。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这期间全靠她的爱人江山日夜陪伴在她身边,帮她穿衣、吃饭、喂药,为她洗澡、换洗衣服。长期以来,吕玉兰忙于工作,经常出差,而江山也常常外出采访,俩人很少能厮守在一起。这次吕玉兰生病住院,倒为他们夫妻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了更好地照料吕玉兰,江山错过了担任新华社河北分社领导职务的机会,也错过了晋升高级记者职称的机会,但他无怨无悔,他说:爱的真谛是忘我的奉献,爱的极点是心灵的交融。望着病中的妻子,江山一遍又一遍地对她说:“玉兰哪玉兰,你带领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图景,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你病了,但还是人民的功臣,好人应当有好报,我一定要好好地照顾你!”

  再精心的治疗,再好的药物,再尽心的护理也没能从病魔手中夺回吕玉兰的生命。1993年3月31日凌晨,党的好女儿、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吕玉兰与世长辞。

  1993年4月9日,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省委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由省委组织部审阅批准的《吕玉兰同志生平》中,这样评价她:“吕玉兰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纪念场所

  吕玉兰纪念馆

  吕玉兰纪念馆,坐落在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堌村玉兰公园内。二者形为一体,建筑风格庄重优雅,占地总面积40亩。内设吕玉兰事迹展厅、党史展厅、国防教育展厅、劳模展厅以及接待、放映、留言厅。展线长达500米,照片上千幅。通过吕玉兰大量照片和遗物的展示,对激励世人弘扬玉兰精神、追忆往事,珍惜幸福的今天,创造美好的未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园内有高5.3米花岗岩吕玉兰塑像;别具一格的功德碑;安装了高新产品“太阳能灯”,还有湖、亭、水榭、花草、树木、体育器材等供人们观赏、健身、游玩。实属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赏心悦目、强身健体之宝地。

  玉兰走了,但玉兰精神永存。十多年来,东留善堌人继承玉兰遗志,发扬玉兰精神,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出了更加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吕廷祥担任书记以来,思想不变,志向不移,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不守旧摊创伟业,开拓进取绘新图。在抓好农业生产年结构调整的同时,大上工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村呈现出一派林茂粮丰、厂房林立、村容整洁,民富村强的繁荣景象。

  吕玉兰墓

  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始建于1974年,位于省会石家庄西郊,整个园区由北凤山、南凤山和双凤湖组成,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陵园管理处共有8个职能科室,在职员工90人,担负着管理、维护烈士纪念建筑物和各类纪念设施,编辑撰写英模人物宣传资料和纪念文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安放、保管省会党政军机关县(团)级以上病故干部骨灰的重要职能。陵园主要纪念建筑设施有英模事迹陈列馆,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摄影艺术馆,著名学者、书法大家——黄绮艺术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耿长锁浮雕像,著名妇女运动领袖、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塑像等。陵园历经3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山青水秀,花红柳绿,景色宜人。纪念建筑物庄严雄伟,形成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省会石家庄建设早、规模大、环境美、功能全、品位高、距离市区最近的大型综合性陵园。 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现安放、安葬社会各界人士的骨灰近3万份,其中省军级病故干部100多位,地师级病故干部1100多位,革命烈士40多位,抗战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100多位,地市级以上劳动模范100多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专家、知识分子300多位。他们当中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叱咤风云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有舍身忘我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战斗英雄,也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以及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为了充分发挥陵园的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进一步丰富省会文化教育场所,双凤山革命陵园征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历史资料及遗物,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素材。 近几年来,陵园管理处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十分注重陵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革命和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陵园的教育功能,积极争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推进省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被国家民政部授予“殡葬改革先进单位”,多次被中共河北省省直工委和河北省民政厅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玉兰精神包含: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大字,是吕玉兰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爱国为民。这是吕玉兰一生行为的准则。高小毕业,吕玉兰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回乡参加新农村建设。她倾注热情干工作,一心“是为集体打乾坤,是为社会主义打乾坤”。她为国分忧,积极上交征购粮。从1973年开始,东留善固粮食亩产超千斤,每年向国家上交的粮食是几十个大队之和。吕玉兰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亲民、爱民、为民,群众的小事对她来说全是大事。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因而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与赞美。

  艰苦创业。吕玉兰的成长历程,浓缩了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代风采。植树造林没钱买树苗,吕玉兰就和女社员采摘榆树钱,用“笨法”育树苗。她带领妇女造林队冒严寒、斗风沙,苦战三年,硬是栽下11万棵树。她和干部群众齐上阵,起早贪黑,连续奋战,挖河引水,平整土地,终于使“穷沙窝”变成了“米粮川”。她组织全体社员,依靠集体力量,把一个散乱落后的村庄建设成了整齐漂亮的新家园。吕玉兰以昂扬的气势和拼搏的行动,带出了一支支艰苦创业的队伍,创造了一项项闻名全国的业绩。

  求真务实。这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工作作风。吕玉兰说得好:“实干是最省力的领导。”她靠实干带领群众改天换地,靠实干领导群众获得粮食连年大丰收。吕玉兰不盲目决策。临西兴建水利工程,她领着县班子成员和有关干部,行走上百里路,沿线察看实情。吕玉兰敢于讲真话、说实话,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发言,反映联产责任承包制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到正定后,她了解到粮食征购任务过重,就和习近平一起向上级反映情况,促成了征购任务减少、农民负担减轻的结果,为全县更好发展创造了条件。

  无私奉献。吕玉兰用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壮丽诗篇。她甘愿吃苦、吃亏、吃屈,当“赔本干部”。她工作在前,苦干在前,奉献在前。唐山发生大地震后,她挺着7个多月的身孕,赶往一线,参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从省委书记到县委副书记,她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心系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在省农业厅期间,她身患重病,但仍坚持工作,忙个不停。乐于奉献、耻于索取,吕玉兰从不收礼、不占公家便宜,即使按规定发的生活补助也不要。

  现场教学点

  吕玉兰纪念馆

  吕玉兰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