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工作法 构筑城市基层治理“同心圆”

  一、背景起因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郊征迁安置居民进入城市,作为城市的中心——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城市社区中既有“单位型”社区,又有“村改居型”社区,辖区内机关单位和新型经济组织相互交叉,商住小区和安置小区毗邻而立,社区主体多元化、经济业态多样化、人员成分复杂化、利益诉求显性化,传统的社区治理方式常常出现“失灵”现象。新社区、新发展、新治理,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以“党建引领、服务有型”为主题,牵牢社区治理“牛鼻子”——加强党组织建设,以青城镇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为蓝本,探索形成社区党建“1·3—1·4”工作法,坚持开放融合,深化联动互补,凝聚共识合力,优化职能作用,全力打造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社区。

  二、具体做法

  (一)全面构建“一核三治”的治理体系

  1. 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坚持以县委为“指挥部”、乡镇党委为“龙头”、社区党组织为“堡垒”,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群众流动趋势创新党组织设置,全面升格社区党支部为党委或党总支,严格落实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完善组织架构,延伸党组织“触角”,按照街道小区分布,9个社区党组织下设30个网格党支部、4个小区党支部。着力构建大党建格局,选举11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阵地联用等,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下属党支部为支撑,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结对共建农村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开放融合党建工作体系。

  2. 推动社区居民协商自治。坚持“社区党组织主导、居委会牵头、居民参与”的原则,激发社区“细胞”活力,让广大居民在社区治理“大合唱”中唱“高音”。建立“书记召集制、民意委托制、恳谈听证制”等运行机制,定期组织居民在社区阵地、人群聚集区设立的居民议事室、议事坝和智慧党建议事端进行民主恳谈、约谈、交流,集体商议社区重大事项50项,推动民事民议民决。按照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经全体居民(代表)表决后,制定《居民公约》,并编成朗朗上口的社区之歌,在居民之中广为传唱。同时,制定居民公约积分管理制度,坚持每年评选社区“明星家庭”“模范家庭”,并给予奖励基金,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3. 推动驻区单位参与共治。从县级层面自上而下理顺关系、强化统筹,由社区党组织引领,打破社区与驻区单位间的藩篱和阻隔,构建“事务共商、活动共办、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实现社区治理由“单打独斗”向“联动作战”转变。建立承诺践诺制,年初驻区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和掌握的资源,制定“服务清单”,向社区居民公开做出服务承诺,与社区签订目标责任书,深化机关党员“双报到”制度,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法治宣传、健康体检、就业培训、文艺表演等“进社区”活动。建立联席会议制,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社区党组织将近期重大事项进行通报,经共同协商讨论后,驻区单位当场“接招”认领应办事项,在下一季度联席会议上通报进展。建立民主评议制,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社区党员群众对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将驻区单位党组织到社区参与治理的工作情况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专项述职考评内容,考评结果将作为县委年终评先选优的参考,确保驻区单位真正“沉入”社区治理。

  4. 推动社会组织融入联治。坚持“社区党组织引领融入、行业部门指导融入、社会组织主动融入”,社区党组织发挥资源汇聚和协调治理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准入退出”机制,制定社会组织准入标准8条,明确社会组织的职责和定位,精选了少促会、妇女儿童促进会、青年志愿者、爱心公社等9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在社区服务中心、小南街等建立青少年儿童之家、少促会家园等活动站6处,采用一年一评的方式进行动态调整,对被评为不合格的限制参与社区活动。定期召开供需对接会,通过“社区发布服务需求、社会组织展示服务项目、双方对接洽商”的形式,制定服务计划,提供社会服务,开发了“四点半”课堂、阳光妈妈计划、巾帼志愿服务、公益读书会等广受欢迎的品牌活动。

  (二)全面推行“一心四化”服务模式

  1. 全力打造为民服务中心。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规范设置“六站一平台”,设有便民服务大厅、居民议事室、日间照料间、居民学习堂、综治站等,服务涵盖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低保户、下岗工人、流动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等不同群体,着力打造成干群议事之家、服务群众之家、群众文娱之家。设立“首问窗口”,落实“红色代办员”制度,让群众进门“找得到人、办的了事”,一窗受理、一人跟办、一站办结。要求社区“两委”干部、纪检员、网格员、社工等全部入驻服务中心,严格落实坐班值班制度,工作日坐班时间每天不少于8小时,节假日安排干部轮流值班。

  2. 落实网格化精准服务。将社区划分为55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07名,实现社区最小单元化管理。创新网格支部、小区支部入户服务模式,实施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服务联办“六联”机制,做到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不出社区、不出网格、不出小区。实行“1+3+N”脉络式服务模式,每个社区建立社区网格管理站,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任管理站站长;开展“居委会+网格+小区”上下联动入户服务,保证服务纵向到底;实行“网格化”横向到边服务,推动网格员全面履行“民情收集员”“政策宣传员”“民事代办员”“纠纷调解员”等职责,2017年以来,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达2万余件,被老百姓称为“专业跑腿匠”。结合县镇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整合“天网”“雪亮工程”,实现对每个网格的重要路段、重要街口“零死角”实时监控,确保涉及居民生活的各种事务能够及时介入有效处理,仅2017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0多起,解决突出问题80件,管理重点人员40人,治安巡逻近2000人次。

  3. 落实专业化精致服务。9个社区中有5个社区于2014年才实现“村改居”,社区干部“脱下了胶鞋换上了皮鞋”,但是理念思维没转变、工作方法没改变、专业素质也没有得到提升。为了增强社区服务专业化程度,青神县委实施社区党组织头雁工程,通过“选聘引进一批”“培育提升一批”,为社区配备112名工作人员,形成“两委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三合一的管理格局,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实地学习、外出考察等多形式的培训活动。组建了直管党员先锋服务队、机关党员“双报到”服务队、 “四贤”(老干部、老军人、老医生、老教师)服务队等队伍40支,制定服务手册、落实积分管理,对社区专业化服务进行补充。对社区事项进行系统梳理和清理,制作“社区办事指南”手册,并将居民来社区办理的每项事务的具体要求和流程,通过办事窗口、智慧党建平台和社区网站等进行公示,让居民“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4. 落实智能化精细服务。依托智慧党建服务平台,全方位展示社区工作动态、办理流程和服务职能,让社区服务“一点通”,变“群众跑路”为“信息跑路”。建立网站、QQ(微信)群、智慧党建服务APP“三位一体”信息服务平台,开通在线学习、知识竞赛、费用收缴、“三务公开”等功能,“不等群众上门,服务随时上网”,社区服务从群众被动接受的“计划式”服务转变为了群众主动指定的“点单式”服务,社区干部也从“8小时干部”变为了“24小时干部”,社区党组织通过走“网上群众路线”服务群众3万多人次,延展了服务时空、提高了服务效能,1万余名居民在网上被社区党组织“圈粉”。

  5. 落实清单化精心服务。社区党组织坚持“事事可量化、件件有章法”,在服务过程中推行“微权力清单”“言行负面清单”“服务事项清单”三张清单,对照清单内容进行绩效考核。实行“微权力”监督制约制度,根据社区工作职责,制定社区微权力清单20项,并分别列出需要规避的风险点,通过清权、确权、晒权、行权、督权和评权,确保社区干部始终在规矩的约束下干事创业。针对当前社区干部作风、行为方面的突出问题,制定社区干部言行负面清单24条,从一些小事规范起、一些容易犯的小错误整改起,确保社区干部始终行有准则、干有标尺、动有依据。对社区服务事项进行系统梳理,制定社区服务事项清单,将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公示出来,方便群众办事。

  三、成效反响

  (一)推动党建工作从社区自转向多方用力转变,形成了社区治理“大组织”体系。在组织设置上,通过在网格、小区建立党支部,在楼栋、街段成立党小组,选出党员中心户等方式,形成“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街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在组织拓展上,深入开展物业党建联建、驻区单位共建共治、城乡党建结对共建、社会组织孵化护建等行动,依托党群集中活动日、居民夜校、智慧党建平台等开展联建共建活动近100次,孵化社会组织成立党组织3个,创建五星级党组织5个。在组织机制上,构建县、镇、社区三级“责任联动、信息联通、工作联络”体系,坚持县委履行第一责任,青城镇党委履行直接责任,社区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强化“清单+督办+考核”机制。青神县探索“1·3—1·4”工作法有效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被人民网、共产党员网等国家和省级媒体重点宣传,省委组织部、省交通厅、省城镇社区党建工作调研组、省民政厅等省级部门领导先后现场考察指导,全市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实地观摩推广,上海、广州等地区12批次、3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二)推动党建工作从各自为战向共治共商转变,构建了社区治理“大聚合”格局。以“一核引领,三治融合”为工作思路,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入电商、小区物业、城市综合体等新兴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开通“社区治理智慧直通车”,不断适应新时代社区的业态新、群体新、信息手段新等特点,开拓交往联系渠道,加强社区各主体间的信任资源、关系资源和媒介资源的关联度,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组织发动居民和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建设、运用民主协商方式推进工作开展的能力,协助社区调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近三年社区群众测评满意率为100%,构建成了包容性、均等化、大聚合的社区,为青神获评全国平安先进县作出了贡献。

  (三)推动党建工作从传统粗放向现代立体转变,织就了社区治理“大服务”网络。把服务居民作为党建工作重心,坚持党建带团建妇建、带安全文明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严格落实党员积分制管理,以佩带绶带、颁发荣誉证书形式为40年以上党龄老党员过“政治生日”,引导社区全体党员在工作中做表率、当先锋。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上线开通智慧党建平台,拓展智慧政策、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公益和智慧电商等功能,通过设置综治网格管理站、武装专业工作队伍、实行清单管理模式,顺应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向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医疗文化、法律援助、儿童看护、居家养老等服务,切实丰富社区功能、优化环境品质、提升安全能级,先后荣获了“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国家级表彰6项,荣获“四川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四川省科普示范社区”等省级表彰21项。

  (四)推动党建工作从松散杂乱向系统集成转变,健全了社区治理“大保障”机制。将政策、项目、资金向社区倾斜,建立社区服务群众经费有序增长机制,将现行每年13万元的社区工作经费提高到每年20万元;鼓励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建设,推动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电表改造、“雪亮工程”、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等10余个重大项目落地社区;着力为社区减负赋权,规范清理社区机构牌子,精简社区行政事务,增强社区辖区范围内的重大事项参与、建议权。深入实施“好书记培养计划”,省、市、县、镇各类培训社区党组织书记600人次,社区党组织书记被评为了“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全省“调解能手”、全市“一级调解员”等;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培养,选育社区后备力量24人,招聘储备网格员20人。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基层治理的根本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工作,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放在首位,突出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增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引领能力,实现党领导社区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区治理,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统筹治理资源,才能不断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

  (二)坚持共建共治是提升基层治理的主要途径。社区治理的潜力孕育于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社区党组织要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方法,把社区治理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把社区自治共治联治与群众的民生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方力量,补短板、强弱项、聚合力、破瓶颈,建立互联互动的纽带,形成“一盘棋”,打造上下衔接、左右联动的社区治理体系。

  (三)坚持健全机制是确保治理成效的长效保障。社区治理涉及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必须遵循统一规范的制度。青神县在社区治理中,建立了沟通交流制、双向承诺制、议事决策制、联席会商制、工作例会制、述职评议制、评议考核制、评先表彰制等,赋予了社区党组织一定权限,推动了各组织、各部门的融合发展,在融合中共赢、在共赢中发展,为社区长效治理打牢了基础。

  (四)坚持为民服务是创新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一切围着群众想、一切围着群众转、一切围着群众干。社区党建,人是关键;基层治理,人是核心。青神县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既以“一核三治”完善治理体系,引导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又以“一心四化”提升服务质量,紧扣居民需求导向,更好地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满足群众利益诉求。

  五、探讨评论

  社区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基础。在完善社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切实从“偏虚偏软偏弱”到“做实做硬做强”,保障社区党组织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发挥;要坚持完善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打出“组合拳”,建立健全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将人、权、财、物等资源下沉;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激发出基层社会的创新活力,不断适应时代之需、发展之需、人民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