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家”党建工作法把“全域党建”落到实处

  2017年7月,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后,“城市基层党建”概念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子长县身为民族英雄谢子长故里,党建工作一直引领全县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全省前列。抓好抓强抓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子长县经过深入调研,认真讨论,在全县城市社区全面推行“同一个家”党建工作法,为落实“全域党建”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背景与起因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以来,子长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汇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区有责无权。子长县共有7个城市社区,社区工作量大面宽,上级主管、考核部门多达十几家,社区看似“娘家”多,实则缺乏主心骨,社区工作者叫苦连天,工作责任无限大不说,关键手中没有任何权力,只能任凭别人指责。二是单位各自为阵。子长县7个城市社区内共有行政事业单位166个,非公企业102个,社会组织47个,个体工商户1753个。这些单位、商户和社区没有任何联系,各自为阵已成常态。社区想要联合开展一些工作,往往要看人眼色行事,更多时候靠“刷脸”才能促成一些活动的开展。三是党员难以管理。辖区内的党员,特别是有单位的党员,对于社区的召唤爱理不理,参与社区建设基本上是一句空话,社区也没有硬性制度对其进行管理约束。四是体系建设滞后。开展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缺乏相应的体系建设,社区天天喊,从来无人听,“你说你的,我唱我的”,从县委到社区这个层面没有一个体系一竿子插到底。

  针对这一现状,子长县不等不靠,不忘初心,主动作为,在深思熟虑、广纳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创新推行了“同一个家”党建工作法,定位“同一座城,同一个家”工作理念,力争实现“建设家文化、打造家品牌、共圆家国梦”总体目标。

  二、主要做法

  1.健全体系联手抓,让社区有了“家长”。在县级层面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层面新增兼职党委委员5名,建立了街道党委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层面新增兼职党总支委员3名,建立了社区党总支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从上到下三级联抓城市党建工作组织体系。同时,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党委、社区党总支、驻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四级双重管理组织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县委常委班子成员社区党建联系点,有力助推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

  2.赋予权力严管理,让社区有了“家法”。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科学界定职责,赋予了街道对驻区单位负责人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评先树优权、规划参与权、综合管理权、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点决策和重点项目建议权等5项权力;同时,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对驻区单位进行创佳评差、政风行风评议、精神文明创评等表彰评比中,要有街道参与评价并出具意见。今年七一,子长县在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时,事先征求了街道办的意见,街道办统一出具了意见。

  3.绘制驻区共建图,让社区有了“家谱”。要求每个社区在醒目位置设立“家”的标志和“同一座城,同一个家”的标识,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社会关注的同时,规定每个社区必须绘制两张图,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方便过往居民一目了然。一是共驻共建区域图。结合社区区域布局,在图上标注出辖区内每一个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网格党小组等,注明个体工商户数量,不同的党组织都由不同的图标来体现,真正做到了一图全解。二是驻区单位承诺图。年初,每个驻区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围绕共驻共建共享做出承诺,承诺事项不少于3条,由社区党组织统一绘制成图,张贴于外,一季度一评比,有力地督促了驻区单位兑诺践诺。

  4.齐心共建六个家,让社区有了“家园”。一是学习之家。建立开放性党员学习活动场所,开设党员学习论坛,建立党总支微信学习交流群,保证党员学有方向、学有所获。二是服务之家。以“居民的期盼就是工作动力、居民的要求就是工作目标”为主线,充分发挥驻区单位优势,精心搭建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三是平安之家。通过“一联三化”平台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嵌入网格,实现线上数据与线下业务有机融合。同时,大力开展健康卫生进万家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方式,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优美之家。以共驻共建为纽带,通过在职党员助建、责任单位联建、驻地单位共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享的强大工作合力。五是红色之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充分挖掘县域内红色教育资源,创办“红色教育基地”,培育“红色义工队伍”,开设“红色教育讲堂”,让党组织有责有为,让党员有位有为。六是荣誉之家。教育引导驻区党组织和党员树立“区荣我荣、区损我损”的观念,爱区如爱家,主动承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党旗添彩,共同维护社区荣誉。

  5.坚持一居一特色,让社区有了“家训”。在推行“同一个家”党建工作法时,坚持一个社区一个特色,不搞“一刀切”,力求接地气。林虎山社区以六联共建为抓手,重点推出了“六卡服务”;冯家屯社区辖区单位居多、职工家属楼遍布,结合实际将工作重点面向干部职工,专门打造了干部减压室、手工制作室和爱心小课桌,及大地方便了干部职工;米粮山社区办公条件相对宽敞,与驻区单位城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建立了日间照料室,开展了健康服务进万家活动,同时还成立了新时代居民传习所;齐家湾社区区域分布较广,在人口密集的楼宇建立了党建服务站,为党员居民开展活动提供了方便。

  6.完善制度强保障,让社区有了“家规”。一是建立动态备案制度。坚持每半年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党员数进行一次集中摸排,做到有进有出,底数清楚,动态备案。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社区党总支为单位建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商讨解决工作中的热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人才联育制度。选送社区干部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跟班锻炼,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到社区实践锻炼,通过“双锻炼”机制,不断提升干部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四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赋予社区党总支对驻区单位和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权力,社区党总支以书面形式向县委组织部出具考核评价鉴定,具体由县委组织部提出管理措施。

  三、取得成效

  1.单位资源实现了共享。过去,社区工作一直是唱的独角戏,可谓无人问津。许多时候,辖区单位跑了一家又一家,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好话,换来的常常是别人不屑的眼神,用社区工作者的话形容就是“好像是个讨饭的”。如今,社区需要什么,只需在党总支共驻共建共享微信群里言语一声,驻区单位一个比一个响应积极。林虎山社区建立了多功能活动室,驻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常常利用活动室开展一些活动,非常方便。

  2.干部管理突破了瓶颈。一方面,社区干部到机关事业单位跟班锻炼,机关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社区实践锻炼,“双锻炼”机制提升了干部的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对干部八小时之外有了真正的管理权,干部都积极到社区报到,主动认领工作,社区以积分制的方式对干部进行管理,为干部评优树模选拔重用时出具鉴定打下了基础。

  3.社区干部提升了动力。社区干部不再是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度高了,认可度高了,社会评价也高了。水涨船高,社区干部不仅到辖区单位办事“底气十足”,就是谈婚论嫁也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过去介绍对象的门可罗雀,如今走了一拨又一拨。子长县瓦窑堡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郝春红如释重负地说:“如今,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再也不用熬煎我们的干部娶不到对象嫁不出去了!”

  4.基层治理得到了强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如雨后竹笋般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来管理,已经不现实了。如今,社区大家庭在子长这座小县城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小城里人民的共识,“有事找社区、有事找组织、向社区报到”是大家经常记在心头说在口头的话。网格体系的建设,县城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到处可见社区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的影子,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正在一步步迈向成熟。

  四、有益启示

  1.体系建设是工作基础。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体系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领导体系建好了,发挥作用了,才能够引起辖区单位和干部的重视,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其实也恰好反应了主要领导重不重视的问题,作不作为的问题。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一把手”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只是唱唱调、应应景,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2.权力下放是工作保障。只有真正为基层社区解压、放权,让社区手里有了“尚方宝剑”,才能够让驻区单位有所畏惧,有所触动,有所作为,否则,打马虎眼、打擦边球的事将会层出不穷。

  3.转变观念是工作引擎。无论是体系建设,还是权力下放,最终的目的,就是把基层党建同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强化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职责。但是,总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制度的存在,依然我行我素。因此,转变观念才是推动工作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每个党员都要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每个单位、每名党员干部都要认同、依靠、服从、信赖社区“大党委”这个家庭,定位“同一座城,同一个家”工作理念,同心协力建设家文化、打造家品牌、共圆家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