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也改变着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方式。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大数据平台将辖区内大大小小的信息织出一张大网,用于简化居民办事流程、提供精细精准的服务,确保重大国事活动的安全有序,被称为“数字红墙”。2018年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就西长安街街道大数据建设工作作出批示,点评“小街道有大作为”。西长安街大数据中心被列入国务院“放管服”领导小组全国调研典型案例,“数字红墙”模式随之在全市推广。

  一、“数字红墙”的运作方式

  西长安街街道地处首都政治核心区和功能核心区,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等国家机关的办公所在地,也是首都形象和北京魅力的象征。“红墙意识”是西城区人民基于中南海周边的特殊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长期工作生活当中逐渐形成和培育出来的一份特殊的意识。1999年,西长安街街道首先提出“红墙意识”,此后拓展为全区发展的重要理念,其核心要义是“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近年来,特殊的位理位置对西长安街街道的社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治理效果,在极为有限的空间中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西城区将大数据与社区管理有效融合,汇聚多维度数据,强化互联互通,让数据活起来,实现对社区的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具体做法如下:

  构建网络平台,制作GIS地图。街道发动 13 个社区的社工走入平房区院落,逐门逐院绘制院落网格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院一图一表一册”,辅助建立了网格管理机制。目前,街道辖区 1454 个网格都绘制有网格图,且全部植入了街道自行开发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2.5 维 GIS地图中。依托此平台,可以将辖区“人、地、事、物、组织”等数据都缝合在 GIS 地图上,有效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汇聚和动态监管,为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扎实开展人口等基础数据的摸查。自2013年10月28日事件后,街道决心摸清地区实有人口情况。为此,街道组建了一支 80人的网格员队伍,按照“一名流管员+一名志愿者”的模式进行分组。两人同时入户,以网格为单位,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普查,形成了地区实有人口数据库。2014 年,街道又组织社工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将人口等基础数据缝合在 2.5 维 GIS 地图上,有效实现了“以房管人”。

  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花了那么大力气进行的基础数据的摸查,如果不及时进行更新维护,就失去了应用的意义。为此,街道建立数据平台的更新维护机制。实现了人口等基础数据管理“一平台”,网格员智能移动终端录入“一助力”,楼门院长前段发现“一提醒”的“三一机制”。楼门院长一旦发现有“生脸”入住及基本信息的变化,就电话通知网格长。网格长分派网格员到达现场登记录入。网格员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更新维护,信息第一时间上传街道数字红墙社会管理平台。

  构建事件上报和处理体系。 事件上报是网格员的又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街道专门制发《西长安街网格事件上报管理办法》,对机关的科级干部和网格员明确上报任务。网格员通过 E 动红墙 APP 采集网格事件,实时传输到街道数字红墙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在事件处置上,按照“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处置原则,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社区依托网格“一格五员”进行处置,社区处置不了的事情,由街道安排专人进行处理。

  目前,街道 13 个社区,71 个网格每月上报的各类事件及民情日志数量在 2000 条左右,街道每周都会针对上报事项进行分类分析和案例剖析,形成专报送给相关领导和科室,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字红墙”对基层治理的意义

  “数字红墙”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打造“红墙意识”的实践平台。近年来,西长安街街道深化“互联网+网格”的工作理念,以网格为基础,积极推进“多网”融合发展,探索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基层社会治理。2016 年 8 月创立了街道大数据中心,打通数据平台间的壁垒,实现市、区、街三级基础数据的深度融合,将“大数据”运用于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综治维稳等工作中,让“沉睡的数字”发挥精准的治理效益,提升辖区的社会治理水平。

  “数字红墙”推动多网融合,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首先,数字化助力公共服务效率提升。“西长安街街道综合业务受理平台”,将涉及的 13 个北京市级、区级垂直业务系统平台全部打通,将 40 项公共服务中22 项纳入平台,实施“综合一站式”服务。大大减少了服务工位,缩短了受理时间,提升级服务质量。兑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承诺,提升了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其次,大数据助力决策科学化精准化。针对辖区居民幼儿入托难问题,根据平台掌握的人口数据与地理信息相结合,以热力图等统计图表的方式,预测未来两年 0——3 岁幼儿的入园需求,趋势和人数区间等信息,实现准确选址。目前,街道已与区教委达成一致意见,共同筹措建立长安街一南一北两个公立幼儿园,满足地区幼儿的入园需求。此外,还通过对出租房屋数据分析,清退地下空间,将被群租“占领”的地下空间变为服务居民文化生活的红墙系列“氧吧”。通过停车供需数据对接,科学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根据平台实际居住居民机动车持有量与市政停车泊位规划数据相比对,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直观展示相关数据情况。通过区位车辆配比统计,分析居民夜间停车难的焦点地区,分布规划设置面向居民的公共停车场,有效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再次,数字化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根据网格员上报的网格事件情况和 12345 热线反馈的重点问题,依托数据驱动事件发生“全响应”为“前响应”。根据汇聚的网格事件及定位数据,微信提示网格员和街巷长及作业人员到问题多发地加强巡视。同时,借助移动监控设施助力城管精准执法,以智能化助力综合执法。一家发现问题,多家配合,在治理开墙打洞、疏非控人等专项行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数字红墙”助力精准安全防控,为重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西长安街较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维护安全稳定的职能突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每逢重大国事活动,网格员以及社区志愿者都要在辖区以网格为单位进行布控巡视,监控地区社会秩序。现在网格员和志愿者手中的智能移动终端上加载了 E动红墙 APP,运用 GPS 卫星定位,能够精确到 5 米掌握网格员的位置,并在数字红墙管理 GIS地图上实时定位。在街道指挥大厅,通过大屏就可以全面掌控地区执勤人员点位及巡视情况,还可以规范网格员的上岗行为。依托手机的智能化功能,指挥中心还可以调用网格员的手机实时反馈现场视频场景,助力突发情况的处置。

  三、“数字红墙”对领导工作的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党中央和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政策、规定。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为大数据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西长安街街道依托“大数据”进行社会治理的做法,本质上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治理理念的变革和全面升级。由此,给我们的领导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现代领导者要确立“数据思维”,推动机制创新。“数字红墙”背后是政府行政方式和服务理念的变革。“数据融合”将同一地区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加以智能化合成,产生比单一信息源更精确、更完全、更可靠的判断。西长安街街道将这一技术运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中,展现了领导者运用新技术手段的意识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是强调领导干部要有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影响一切领域的核心技术。如果领导干部对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知之甚浅,就不能有效应对大数据对领导工作的挑战。领导干部要做好领导工作,必须主动学习,了解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大数据时代的新工具、新技术。西长安街街道将“数据融合”这一新技术运用到基层治理,改变了基层治理的方式和方法,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必将带来干部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革,并推动管理机制体制的转变。

  其次,现代领导者要确立“数据思维,”助力科学决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势必要求领导者熟练地应用互联网技术更高效地掌控工作,运用大数据更精准地正确决策,并不断提高运用数据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领导干部常年累月在基层治理中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事件信息,如果用活了就成为宝贵的资源,就是决策科学化的依据。西长安街街道将这些数据汇聚到“数字红墙”指挥平台,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有助于改变人们“拍脑袋”“靠经验”“一言堂”的决策方式。

  再次,现代领导者要确立“数据思维”,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数据思维和数据能力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既决定着领导干部的核心竞争力,也决定着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的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空间,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政府的治理模式,数据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成为权力的新支撑。与此同时,数据化也为社会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方法。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系统的进步使社会治理可以更加贴进实际,更加精确化和科学化。谁走在前面,谁能运用好数据,谁的决策就会更科学,服务就会更精准,管理效率就会更高。现代领导者应该努力培养数据思维,将收集运用“大数据”变成工作习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