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现址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馆名“上海博物馆”为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书写。

  上海博物馆设有11个专馆,3个展览厅,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收藏了来自宝鸡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铜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50年4月,上海博物馆开始筹建。

  195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址在南京西路325号,隶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3年7月,上海博物馆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

  1959年,迁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

  1960年9月,上海市文管会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87年1月,上海博物馆升格为副局级单位。

  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恢复独立建制,上海博物馆仍旧划归市文管会领导。

  1991年,在龙吴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

  1992年,在虹桥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馆分馆——中国钱币馆。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广场中轴线南侧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1995年,新馆局部建成,试行开放。

  1996年10月12日,新馆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

  2016年,翁万戈把南宋画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给了上海博物馆。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3月18日,上海博物馆东馆建设项目已经复工。

  展厅陈列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7]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较多为特色,新的陈列品中还有西周的晋候器和秦国早期秦公器等重要文物。

  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展厅面积640平方米展厅,其中有120余件展品。展厅以金、红、黑三色为基本色调,以佛教艺术中常用的莲瓣形做隔墙,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橱,以及露置的陈列形式。除陈列部分木雕、陶塑外,以石刻塑像为主,这里有北魏、北齐、北周和隋唐雕塑,以及南石刻、金铜佛像等。

  古代陶瓷馆:中国古代陶瓷馆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共陈列了展品500余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东汉时代的的青瓷,还有唐朝的唐三彩。宋、金、辽时代,各地窑场林立。元、明、清三代,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中心,所烧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瓷器皆有展出。

  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书法馆集中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典型名作,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轨迹。展厅采用了展框、自动感应的灯光照明。

  历代玺印馆:中国历代玺印馆是中国第一个专题陈列玺印篆刻的艺术馆。展厅面积380平方米,展出玺印篆刻500余件。整个陈列以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是从馆藏一万余枚印章文物中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精品。展馆内借助高低错落的展柜,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使实物与辅助陈列相互配合。

  历代绘画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共陈列历代绘画精品120余件,从唐代至近代,各种绘画门类均有所体现。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为有效地保护展品和方便观众欣赏,展室内还采用了自动调节光照的感应射灯。

  民族工艺馆:展厅面积700多平方米,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艺术等近600件。表现了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奇异风格。

  历代钱币馆:展厅面积730平方米,通过近7000件文物,集中展现了中国货币发生、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钱币馆内还辟有杜维善、谭端言伉俪捐赠的丝绸之路中亚古币专室。

  明清家居馆:家具馆700平方米展厅内陈列了明清时代中国家具精华100多件。

  古代玉器馆: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制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社会,玉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力的标志,又是统治者祭天祀地、沟通神灵的法物。

  馆藏精品

  上海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展览和研究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上海博物馆共有藏品101925件,其中一级文物717件,二级文物34505件,三级文物107992件。

  德鼎:西周早期,高78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陈翔久、旺敬之捐赠。为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

  冒鼎:西周时期。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细柱足。沿下饰龙纹。腹内壁铸刻43字,记器主因军功受晋侯赏赐一事。

  虎簋:西周晚期,高34.7厘米,口径23.3厘米,腹径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盖正中为莲花形捉手。装饰有波曲纹和兽目交连纹。器盖和器身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交龙纹鼎:春秋晚期。为典型的晋地器物,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 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

  史颂鼎:西周晚期,通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赠人:李荫轩、邱辉。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铭文共62字,记录史颂受王命省视苏国。此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四羊首瓿:商晚期,高38.8厘米,口径31.6厘米,底径29.1厘米,重1.4千克。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以透气防潮。

  镶嵌狩猎画像豆:春秋晚期,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1.1厘米,重1.8千克。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各种禽兽飞跃奔走,猎人勇武行猎的场景。

  变形龙纹盆: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西周较晚时期出现的新型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

  兽面纹簋:商代,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颈有兽首。颈、腹、足各饰长吻兽纹、分解式兽面纹、龙纹、兽面纹。

  戈父丁簋:商代晚期,高1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赠。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有铭文3字:戈父丁,意为戈氏为父丁所作器。

  秦公簋:春秋早期。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

  妊簋:西周早期,高18.5厘米 ,口径19.5厘米,重2.8千克。象蹄形足的使用,区别与一般圆形器三足的习惯,较为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耳,长鼻翻卷如垂珥。腹部的百乳雷纹为商代晚期流行纹饰,沿用至周初。

  厚趠方鼎:西周成王时期,高21.3厘米,口纵13.3厘米,口横17.5厘米,重2.4千克。厚趠方鼎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 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5行34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 事迹。

  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铜质,长空銎,平肩,身中起三脊,弧足。面有“官市”二字币文,为东周时期周王室所铸造的货币。

  “贞祐宝券”伍贯钞版:宋、金时期,铜质,纵34.9厘米,横21.7厘米,高2.5厘米。钞版上有表明宝券面值、发行机构、行用地区,日期和伪造处罚等文字。为金代贞祐年间印造贞祐宝券纸币的模板,传世仅见。

  郢爯:春秋战国时期,金质,重62.6克。正面有排列式压印篆文“郢爯”字,“郢”是指楚国国都,“爯”原是重量单位,此处为货币标度,楚金钣使用时需切割称其重量。

  西王赏功:明代,金质,直径5厘米,重38.7克。面文真书直读,背无文。崇祯十六年五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占武昌,称西王,西王赏功钱当铸用于这期间。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皆大钱,为罕见之珍品。

  共屯赤金:春秋战国时期,铜质,直径4.4厘米,重0.011千克。面有币文“共屯赤金”。共为战国时期魏国境内地名,地望今河南辉县,故知其为战国晚期魏国所铸行。

  山东制造局足纹五钱:清代,银锭,长3.3厘米,重18.4克。

  长沙乾益字号七钱:清代,银饼,直径2.7厘米,重25.0克。 李伟先捐赠。

  马蹄金:西汉时期,金质,直径5.6厘米,高2.8厘米,重269.5克。汉武帝太始二年协祥瑞而制。在使用过程中需称量,为称量货币。

  乾道元宝:南宋时期,金质,直径1.95厘米,重4.5克。小平钱,面文真书旋读,背无文,为非流通货币,宋孝宗铸乾道元宝。

  红陶袋足鬶:新石器时代,属于良渚文化。红陶袋足鬶胎呈红色并夹有细砂,器口外侈,中间凹入形成一捏流。短颈,鼓腹,由三个高袋足组成器身,腹侧附一宽环形把手。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四灵纹胜:东汉时期,白玉质地,长5.5厘米,宽2.1厘米,高3.2厘米,重0.032千克。此玉胜为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东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灵,东汉时期并不多见。

  双龙首璜:东周,战国晚期,长11.8厘米 宽4.3厘米。羊脂白玉,间有褐色浸痕。器两面纹饰相同,两端镂雕龙首,龙口微启,唇微卷,露牙环眼,长耳后伏于颈,饰阴刻细线纹。龙身浮雕勾连云纹,下缘透雕龙爪,上部有一个圆孔,可供穿线为佩。此类玉璜为战国时期成组佩玉之一。

  玉琮:新石器良渚文化时期,高5.6厘米,为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 琮面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神脸。眼为线刻园圈,下边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下节雕刻一兽面。蛋圆形凸面作眼廓,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连接,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凸块上也满刻横直线和云纹图案。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青玉三螭纹璧:南宋时期,外径11.1厘米。青玉三螭纹璧出土于上海松江区西林塔。璧内外施压边线,器物肉部阴刻三螭环璧。螭首呈三角形,额阴刻两条额纹,脊柱线顺螭身作S形曲线,璧反面光素无纹。

  十八学士图:明代时期,十八学士图,纵134.2厘米,横78.6厘米,杜堇、庄万里家族捐赠。十八学士图共有四幅图,题材为唐贞观时期十八学士故事,分别为琴、棋、书、画四个场景,此为画图,设为立轴绘制,绢本设色。

  米芾多景楼诗册:北宋时期,纵31.2厘米,横53.1厘米。其册11开,一页两行,每行二字或三字,共五十字,无款印。崇宁元年何执中跋为米芾所作。

  张旭真书郎官石柱记序帖册:唐代时期, 纵19.8厘米,横11.8厘米,吴湖帆捐赠。此件《郎官石柱记序》为传世宋拓本。

  书宁州帖:北宋时期,单页、纸本真书,纵32.7厘米,横57.6厘米。真书宁州帖为司马光答复其侄子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起落利落,并寓隶书笔意,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

  赵构真草养生论卷:手卷、纸本,纵23.5厘米,横602.8厘米。为宋高宗以真草两体所书,通篇用笔稳健练达、结构端严整饬,为高宗倦勤后当太上皇时所作,钤有“德寿御书”朱文印记。

  北宋玉押印:北宋时期,玉质。北宋玉押印为北宋花押印,花押印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时期,为各阶层人士所普遍采用。

  生肖群俑:唐代时期,生肖群俑一组十二件,造型有数种,是人身生肖头相结合。各俑虽高不盈尺,但鼠、牛、虎、龙、蛇、猴、鸡首的形象齐全。俑身穿广袖长服,双手相拱,作站立凝目状。

  文物修复

  1958年上海博物馆设立文物修复工场,主要是修复、复制馆珍藏品,同时也为其它博物馆和国外博物馆修复文物、装裱书画。截至1995年,修复了馆藏青铜器、陶瓷器1400余件,如原来残缺的商父丁卣,破碎成70多片的西周曲折雷纹卣,从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一对残损严重的春秋早期龙耳尊,经过修复,恢复了原貌。

  工场还装裱了馆藏书画1800余件,其中不少是流传有绪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孙位《高逸图卷》等,经过精心装裱,得以妥善保护。尤其是出土时已成“书饼”的《明成化说唱本》,经过文物保护科技人员与书画装裱匠的通力合作,使说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在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活动中,获得“优胜奖”。

  服务指南

  参观须知

  参观者须接受安全检查方可入馆参观。

  为确保文物安全,保持良好的参观环境,上海博物馆将对观众流量实施限量、有序控制,每天的参观人数控制在8000人次以下(其中含预约观众2500人次)。

  70岁以上老人、离休干部、现役军人、革命烈士家属、残障人士等,可优先入馆,上海博物馆之友会员凭证可优先入馆。

  遇有重大活动或重要设备设施维修保养时,可根据需要临时闭馆,届时将预先告示公众。

  服务设施

  提供专门的残疾人车道、升降电梯服务。免费提供轮椅车、婴儿推车、针线服务、医药箱。

  交通信息

  交通:地铁1、2、8号线、574路、112路、123路、71路、18路、145路、46路、952路、108路、934路、隧道六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