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弘扬塞罕坝精神不仅是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意义。

  可以说,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然而,对照塞罕坝精神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并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种种误区,甚至把两者割裂开来,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方简单地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短期增长,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往往只注重近期的直接效果,而忽略由此可能产生那些涉及长远利益的后果。有的地方为了追求GDP绝对数字的增加,没有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其实,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而言,不仅要有一个正确的政绩观,还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态观。塞罕坝精神告诉人们,保护好生态也是一种政绩,而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政绩。只有清除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思想“雾霾”,转变长期以来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思想,培育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错误,从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应该看到,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保护生态历来任务繁重。从其他国家发展的教训来看,一旦忽视预防和保护,认为先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了再来治理环境也不迟,就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只有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危机意识,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在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的时候,始终紧绷生态文明这根弦不放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塞罕坝精神启示人们,要始终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把生态红线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促进改革的一条硬杠杆,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更加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