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精神”是指自1950年初和平解放西藏以来,驻藏部队、地方赴藏干部与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一道,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逐步形成、锤炼并传承至今的,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一种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西藏工作中的集中体现。

  “老西藏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是“老西藏精神”最鲜明的特点。西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祖国统一和人民解放,党中央决定进军西藏。当时,以18军为主的进藏部队驻扎四川乐山,四川的自然、气候、物产等条件比西藏好得多,大家都想留在这里驻防。中央下达进军西藏命令后,有的人思想转不过弯来。有的说:“刚过几天好日子又要进军西藏,为什么中央不能派别的部队去?”1950年3月初,毛泽东同志在了解到18军部分干部战士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后,非常严肃地指出:“要告诉进藏部队的同志们,去西藏对个人来讲,一点好处也没有,但大有益于国家民族。”按照毛泽东同志指示,18军党委开展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全军干部战士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指示精神。通过政治动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藏部队的干部战士放下所有的顾虑,毅然决然地踏上进军之路。他们靠双脚完成了3000多公里的高原行军,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征服了雪山、冰河、险滩、沼泽、草地和荒漠。这次艰险的高原行军也被誉为“第二次长征”。进藏途中,广大藏胞的生活十分贫穷,无法解决部队的物资供应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八字方针,进藏部队所需物资全部由内地供给运送。随着部队不断前进,补给越来越困难,部队严格执行命令,宁愿饿着也不向老百姓征粮食,粮食供应不上就靠草根、野菜、地鼠充饥。

  “老西藏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忍耐的精神

  在和平解放西藏、平叛以及民主改革过程中,进藏部队不仅要忍耐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等自然条件的考验,还要面对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给开展工作带来的重重困难。比如,中央要求部队用高度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对待西藏地方政府军队的俘虏。在平叛中,部队对战场上俘虏的叛匪,经过教育后发还枪支释放,还发给返家的路费,但没过几天被释放的人又被封建农奴主纠集起来攻击解放军,被解放军再次俘虏、教育、释放后,对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参加叛乱,还给解放军造成了新的伤亡。对此,有些战士想不通、有情绪,觉得我们党的政策是一忍再忍,软弱可欺。为此部队进行了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还用《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启发战士,要求大家对不明真相的参加叛乱的人员,以教育为主、军事为辅,用实际行动感化、教育他们。“宽大政策”很快见到成效,不仅参加叛乱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少数骨干分子煽动叛乱也煽动不起来了。进军西藏之初,毛主席曾指示“进军西藏,三年一换”。但在解放西藏的过程中,长期建设西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从部队当时的思想实际来说,从三年一换到长期建藏,确实是一个大的转折,这也意味着进藏部队将长期面临着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智慧和血汗,甚至是生命。于是,进藏部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军长张国华就讲:“西藏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一部分,我们每个同志你来我走,100年过后,西藏还是个贫穷落后的样子,怎么能行呢?”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全军将士统一了思想认识,他们给毛主席写决心书表示:“广大西藏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建设必然是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们决心愉快地参加到这一艰苦斗争中去。如果需要,我们愿终身为西藏建设事业而奋斗!”

  “老西藏精神”是一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和平解放西藏之初,鉴于我们党没有在西藏开展工作的经验,毛泽东同志制定了“慎重稳进”的方针,并对进藏部队提出“唯需要加以特殊的政治训练”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西藏有军事问题,但军事与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进藏部队干部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西藏展开了一场场特殊的战斗,这些斗争是十分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尖锐的,但最终赢来的是西藏和平解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部队进驻拉萨之后,因为公路尚未修通,主副食供应十分困难。西藏少数分裂主义分子背弃《十七条协议》,封锁粮食和燃料,扬言要把解放军饿死困死在拉萨。在这艰难时刻,西藏军区提出“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站住脚跟,建设西藏,保卫边防”等战略方针,在拉萨河畔的荆棘林中、沙石滩上展开了一场开荒生产斗争。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部队的庄稼蔬菜获得了丰收,大大鼓舞了部队长期建设边疆的勇气和信心。1959年3月,西藏上层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发动了武装叛乱,斗争极端尖锐。在这个严峻关头,当时主持西藏党政军工作的谭冠三将军,坚定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方针政策,依靠西藏百万农奴和广大干部,团结广大爱国进步人士,对少数分裂主义分子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叛乱期间,谭冠三将军给达赖喇嘛写了3封信做工作,信中既坚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及时揭露了分裂主义分子的阴谋,又充分体现了我党我军对达赖喇嘛的尊重、爱护和关怀。达赖叛逃后,谭冠三将军果断决定平息叛乱,迅速有力地打击了叛匪的破坏活动,维护了祖国的团结和统一。这种“特别能战斗”的斗争精神,贯穿西藏和平解放、平叛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个阶段,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风骨气节和操守胆魄,是“老西藏”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西藏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团结的精神

  历史上,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挑拨离间,封建王朝和国民党实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以及西藏反动势力对祖国离心的“藏独”倾向,藏汉民族之间存在严重隔阂。因此,进藏部队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民族隔阂,搞好藏汉团结,这是部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决定性条件。1951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两件事”。当时进藏部队全体官兵普遍进行了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教育,担任进藏部队主力的18军每个官兵人手一册《进军守则》,里面对尊重民族习惯、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作了严格的规定,诸如保护喇嘛寺庙,不住寺庙,不住经堂,甚至连不得在藏胞面前吐痰、放屁等,都一一详列,考虑之细,令人叹服。进藏部队在行军中秋毫无犯,宁肯在风雪中挨冻,也不进喇嘛寺住,绝不动嘛尼堆、经幡和藏民信奉的各种神物。部队每到一地驻扎,第二天出发前,都要检查群众纪律,看看借百姓的水桶、绳子、勺子等东西都归还了没有,并且帮房东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才走。有一位甘孜的藏族老人就说:“过去的军队,都是吃我们、拿我们、抢我们的,只有解放军是帮我们、给我们、为我们的。”有了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就赢得了藏区群众最广泛的支持。昌都战役中,金沙江以东的藏族同胞踊跃支援前线,出动万余头牦牛和大批骡马为部队运粮运物,组成担架队为部队抬送伤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可以说,“老西藏精神”中的“特别能团结”,就是统战工作本质要求的鲜明体现。

  “老西藏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每名党员最大的奉献莫过于为党的事业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在进军和建设西藏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把个人得失、进退、家庭乃至生死置之度外,把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1950年初,张国华军长接到命令,要他赶赴重庆受领最新任务。邓小平同志见面第一句话便开门见山:“今天谈话凭党性。”张国华张口就答:“一切听从党安排。”邓小平说:“你指挥部队去西藏。”张国华答:“坚决完成任务!”在18军进藏动员会上,张国华对进藏将士说:“你把西藏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百余年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又积极插足。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没有帝国主义热?”他带头表态:“我带着我的夫人,背着小女儿进藏。”然而小女儿却在出征前因高烧不退而夭折。有材料反映,70多年来,西藏军区为西藏解放和建设事业牺牲的人,有记载的就有11000多位。70多年来,一批批驻藏官兵、援藏干部牢记党的嘱托,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以“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情怀,扎根高原、艰苦奋斗,演绎出了一幕幕青春无悔、气壮山河的壮丽凯歌。

  今年,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重温“老西藏精神”,我们深深感到,西藏民主改革6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今天西藏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我们更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继续践行和传承“老西藏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为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提供优秀的科研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安七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