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新时代,从生态学视域下审视沂蒙精神的研究和弘扬工作,对于深化沂蒙精神的学习、宣传,特别是发挥其培根铸魂、资政育人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沂蒙精神的生成与传播,是一条完整的精神成长的生态链条,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受众客体、传播媒介、辐射范围、影响效果、代际传承之间网状交织的时空关系。沂蒙精神的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沂蒙精神的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沂蒙精神的脉是红色基因,沂蒙精神的质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要认真呵护沂蒙精神的原生态,优化研究沂蒙精神的再生态,创新弘扬沂蒙精神的新生态。

  一、认真呵护沂蒙精神的原生态

  生态学视域下的沂蒙精神有其原生态的精神形态,原生态的沂蒙精神有其特定的存在方式:

  一是作为一种历史生成的精神性存在的本来形态。沂蒙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深刻打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者的历史烙印,鲜明体现了沂蒙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老区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精神存在,沂蒙精神有其自身生成的脉络,虽然其产生、发展过程具有一维性,但是党政军民可以从历史亲历、历史记忆、历史回忆、历史遗迹、历史纪念等方面展现原生态的沂蒙精神。

  二是沂蒙精神原初的具体化精神存在形态。沂蒙精神具有概括性,但沂蒙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沂蒙精神概括了沂蒙革命战争年代的多种精神形态。众所周知,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参军、拥军、支前等社会历史活动中由沂蒙子弟兵、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平凡普通的群众英雄群体创造的革命精神,沂蒙红嫂精神、沂蒙六姐妹精神等是原生态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传承发展之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厉家寨精神,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九间棚精神,新时代形成的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的代村精神等。

  三是沂蒙精神作为精神史学存在的历史文本形态。在沂蒙精神历史生成过程中,所有能够反映其发展脉络的相关历史性档案文字资料,原汁原味地记载着沂蒙精神的相关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以史学文本形式存在的精神形态。搜集整理、学习研究沂蒙精神相关的历史资料、档案文件、重要文献,是考察作为精神史学存在的历史文本形态的沂蒙精神的重要任务。

  因此,无论是沂蒙精神的本来历史形态,还是具体化形态、历史文本形态,均是原生态沂蒙精神的基本存在方式,都需要倍加珍惜、认真呵护。近年来,社会各界在历史纪念、遗迹修缮、展馆建设、资料整理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体现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的历史意识和政治自觉。

  二、优化研究沂蒙精神的再生态

  生态学视域下的沂蒙精神的再生态,是在挖掘整理、学习研究沂蒙精神本来历史形态、具体化形态、历史文本形态的基础上,将可用资源转化为沂蒙精神读本、沂蒙精神教材、研究论文、研究著作、研究报告以及展馆布展、影视作品的过程,以新的文本和视听方式的形态存在。打造沂蒙精神的再生态,关乎沂蒙精神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要围绕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主题,力求深化对沂蒙精神的研究、优化沂蒙精神再生态的文本资料,积极创造条件建设资源共享库。文本资料是研究的基础条件,目前主要的研究资料有《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24辑,《中共山东编年史》20卷本,《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10卷本,《山东党史资料文库》30卷本,《沂蒙根据地历史资料汇编》20卷本,《沂蒙革命根据地志》2册,《沂蒙精神志》1册等等。目前难以全面掌握的资料是散存在各地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因为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查阅、复印等环节面临的约束性政策太多,致使研究人员查阅不方便,给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搜集资料的困难。

  要实地考察沂蒙精神具体化形态生长的不同地域,走访沂蒙精神具体化精神形态的亲历者,开展沂蒙精神口述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这一点,是目前深化研究沂蒙精神诸多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之所以比较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研究者教学工作繁重、行政工作缠身、开会陪会过多,有的研究者因为经费不足或者经费充足但报销手续繁琐影响走访、访谈、调研,有的研究者积极但所在部门的管理者认识不到位并不支持,有的研究者出于出行安全的考虑采取了十分谨慎的出行审批而束缚了研究者实地考察走访,诸如此类等等。这些问题,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要实质性整合沂蒙精神研究的队伍,打造沂蒙精神研究的先锋团队、攻坚团队、特色团队。这一点,也是需要各有关单位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研究沂蒙精神的相关主力军,有省级和市级层面的社科联和社科院系统、党校及干部学院系统、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系统、大学及中小学系统等等,他们之间有纵向课题的申报与管理、有相关研究学会和会议、有业务上的一些交流,但一线研究人员基本上处于各自单兵研究,一线研究人员之间缺乏常态化、定期化的交流机制和平台,这不利于拓展沂蒙精神研究的视野、形成高水平队伍以及产出高质量成果。所以,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一线研究人员广泛参与、定期交流的“研究者之家”势在必行。

  三、创新弘扬沂蒙精神的新生态

  从呵护沂蒙精神的原生态到优化沂蒙精神的再生态,归根结底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有鉴于此,构建并创新弘扬沂蒙精神的新生态至关重要。

  着眼于讲清楚沂蒙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关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要牢牢把握沂蒙精神与之是“文化血脉互融、实践同根共生、内涵相互贯通、个性特色鲜明、价值角色共鸣”的关系,解读好沂蒙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的环境中孕育形成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哺育下生长的,是富有沂蒙地域特色、极具群众性特征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着眼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于全社会层面,深入研究、阐释、解读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时代价值。要从政治高度、理论的深度、教育学的角度把握好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特点和规律;从故事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具体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认知性思维和辨析性思维的结合中出发,科学编写关于沂蒙精神的教学素材,把握学校开展的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特别要在合力凝聚党政军民和学术界的理论共识,准确梳理沂蒙精神的发展脉络,重点突出沂蒙精神所体现的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根本特质,科学阐释“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基本内涵上下功夫。

  着眼于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头脑,从听、看、讲、唱、演等入手,全方位拓展人民群众弘扬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路径、形式及方法。当今时代,是个性化的全媒体时代,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心理特点、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思考谋划革命精神在进村庄、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车站、进码头等过程中所需传播的内容和恰当的方式,力求实现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革命历史与改革现实、家国情怀与大众需求的有效对接,做足做实不同特点的人民群众在听、看、讲、唱、演等方面的参与性实践活动,逐步实现从“要我来”到“我要来”、从“离我远”到“离我近”、从“不关心”到“很热心”、从“没感觉”到“很感动”的重要转变。

  总之,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从塑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培育良好精神生态的角度出发,大力弘扬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及通过把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结合起来,让璀璨夺目的精神之花照亮中华民族的前行路。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