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统称,泛指中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所有华人,是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现已成为一个蕴含国家、民族、地域、文化、历史、心理等多种要素的整个中国的代称。

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开发了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形成了56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一词,源自古代华夏民族,地处黄河流域一带,被认为居四方之中,且文化、经济比较繁华,故称中华,后来亦称为中原或中国。“民族”一词,较早在《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出现:“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

19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从日本传入。1899年,梁启超首先使用了现代的“民族”一词,1902年又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强调“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后来他又指出:“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

1927年以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按照孙中山的理念,打出“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27年4月18日的《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宣称,要使“中华民族成为自由平等之民族”。由国民政府组织编撰的《绥蒙辑要》,其开篇说明《中华民族》明确表达:“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有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如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所以说五族,就是中华民族,就是国族。”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中华民族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和强化。1935年,《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最具震撼力的呼唤,使“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奋起投入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中华民族”作了深刻的论述,表明了“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强调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政策。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53年至198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调查,先后确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现今的中华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此外,尚有少量未经识别的民族。

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占全国人口的8.41%。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土家、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和珞巴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700万。赫哲族只有4000多人。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住着全国近70%的少数民族人口,边疆9个省、自治区居住着全国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3000万。

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同时习用汉语作为共同的语言。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其他53个民族有本民族语言,有22个民族共使用28种文字。国家制定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和傣文等文字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为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宝贵的贡献。

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十九大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使用的概念有“中国各族”“全国各族”“各民族”“全国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等。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宪法任务和国家目标写入宪法,从而使“中华民族”的重要概念首次入宪,进一步从根本法的高度为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宪法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本文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识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