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战役纪念馆位于吉林省四平市的英雄广场,与英雄广场内的原一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指挥所、马仁兴烈士塑像及四平烈士纪念塔等纪念性建筑景观相互依托,形成了以四平战役纪念馆为核心的四平战役红色旅游中心景区。

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位于沈阳、长春之间,是中长(哈尔滨—大连)、平齐(四平—齐齐哈尔)、四梅(四平—梅河口)三条铁路的交汇点,也是当时东北的一个重要门户。四平又是全国闻名的粮食集散地,素有“东北粮仓”之称,因此,成为兵家必争的重要战略要地。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全面对日作战。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争夺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借助美国的力量向东北调兵遣将,把内战烽火引向遭受了14年日寇铁蹄践踏之苦的东北人民。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先后在四平进行了四次浴血鏖战,最后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在“四战四平”中,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以作战时间长,投入兵力多,影响范围广而著称。四平保卫战又被誉为“东方马德里之战”。

一战四平(四平解放战)。1946年3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辽西军区保一旅一团、万毅纵队(亦称东满第七纵队)五十六团及梨树保安大队等共6000余人,进行攻打四平的战斗。战场总指挥为三师十旅旅长钟伟,副总指挥为保一旅旅长马仁兴、邓中仁、杨尚儒。参与领导此战斗部署和指挥的,还有中共辽西省委书记陶铸,辽西军区司令员邓华等。四平国民党守军,是以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及伪保安司令张东凯为首的“铁石部队”及日伪残余、地方土匪,共约3000余人。

东北民主联军于3月15日,攻占了四平西郊飞机场,3月16日晚保一团、万纵队五十六团,原二十四旅七十团分别从城西、东、北三面攻城,其他部队配合。城区战斗于17日凌晨2点打响,我军攻入市区内,马仁兴将攻下的四平守军重要据点气象局小楼(现位于四平战役纪念馆西侧)作为指挥所指挥战斗,战斗至下午2时全城解放。此次战斗生俘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其部3000多守军和政府官员全部被俘。

东北民主联军一战四平,打击了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嚣张气焰,也打破了国民党接收大员依靠伪满残余武装,接应国民党正规部队的幻想。解放四平,占领东北战略要地,为阻止国民党军北犯,为我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二战四平(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攻占四平使蒋介石大为恼火,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四平,声称: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限令其部队1946年4月2日前必须占领四平街。东北局势骤然紧张。毛泽东洞察蒋介石企图,指示黄(克诚)、李(富春)部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歼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在重庆,国共谈判忽明忽暗,蒋介石拒绝与中国共产党谈判东北问题。为争取主动权,毛泽东致电林彪、彭真:“望你们准备一切,尤其是不惜牺牲,打一、二个好胜仗,以利于谈判与将来。”

为保卫四平,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进驻距四平20华里的梨树县城,林彪亲自指挥四平方面的作战(指挥部位于今梨树县第三小学北侧)。从4月18日起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街展开了英勇的四平保卫战。国民党先后以5个军10个整编师陆续兵临四平城下,东北民主联军也先后投入14个师(旅)的兵力进行阻击。

4月18日,国民党美械化精锐部队新一军和七十一军在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梁华盛的指挥下,开始向四平南郊的海丰屯、泊林子和鸭湖泡等阵地发起正面进攻,四平城区保卫战斗正式打响。4月20日,东北民主联军北满七师(杨国夫部)在解放长春后挥师南下,赶到四平前线增援。国民党连续攻城9天,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先后发动数10次冲锋。东北民主联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众志成城,使我军阵地化险为夷。国民党军队由于对四平久攻不下,锐气受挫。战斗由进攻转入相持。

4月27日,中央军委发电报嘉奖坚守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指战员、工作员。嘉奖令指出:(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例如一至二个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广大指战员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坚守四平的信心。

蒋介石见对四平久攻不下,紧急调动六十军至东北,参加四平作战。5月15日拂晓,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郑洞国、梁华盛亲临前线指挥,分左、中、右3个兵团向四平进攻,企图与民主联军决战。国民党在空中用飞机扫射轰炸、在地面用大炮轰击,然后采用人海战术成营、成团地进行集团冲锋。最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距四平东南20华里的塔子山阵地失守。它是四平左翼防线的一个要点,国民党军占领了它,既可俯瞰四平东北一线全部阵地,又可向右翼迂回,对民主联军继续坚守四平十分不利。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请示中共中央同意,果断决定守城部队于5月19日凌晨全部撤离四平,作战略转移。当日,中共中央发来电报指出:“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10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的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至此,轰动中外的四平保卫战结束。

四平保卫战是毛泽东亲自决策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是国共两党进入东北后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多的阵地攻防战。我军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歼敌1.6万余人。我东北民主联军在火与血的战场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不仅取得了同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进行阵地防御作战经验,增强了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心,而且英雄主义精神大为发扬,在战斗中激发出来的威震敌胆的革命精神,是留给后人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这是克敌制胜的内在动力。难怪杜聿明惊呼“共军力量其可怕处,出乎吾人意料”。此次作战还配合了国共和谈,为东、北、西满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阻敌北进,为以后东北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三战四平(四平攻坚战)。四平保卫战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撤至松花江北广大地区。1946年秋到1947年春,在北满取得了三下江南、南满取得了四保临江等重大胜利后,迫使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47年6月初,东北民主联军经请示中央军委同意,决定攻取四平。

四平国民党守军3.4万余人,由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统一指挥。国民党为了永占四平这一战略要地,1946年5月占领四平后,在市区内各交通路口用钢筋水泥构筑了许多坚固防御工事,在市郊构筑了数十个钢筋水泥结构的鱼鳞式纵深地堡群,四平城墙外设有一丈左右深的水沟、陷坑区等四五层障碍。陈明仁将四平城区划为五个守备区,每个守备区均有重兵把守,七十一军军部(即城防总指挥部)设在中心守备区。国民党七十一军主要指挥官说:“共军装备低劣,一无飞机,二少大炮,对铜墙铁壁的四平,必将是一筹莫展。”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也吹嘘说:“四平固若金汤,国军训练有素,共军难越雷池一步……”

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有第一纵队、第六纵队、西满纵队。总指挥林彪在总部驻地黑龙江省双城部署指挥四平作战。6月11日我攻城部队展开外围战,前线指挥由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担任,攻下四平西郊守军飞机场。6月13日发起总攻。在城区激战中,我军将士浴血奋战至21日,占领了国民党指挥中心七十一军军部,总指挥陈明仁被迫逃往路东,至此四平路西被我军占领。在向路东的战斗中,城区总指挥由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担任。至25日,路东市区一半以上被民主联军占领。28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调集10个师增援四平,企图与我军决战于四平外围,为避免更大伤亡,东北民主联军遂奉命于6月30日拂晓全部撤离四平战场,四平攻坚战结束。

这次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战斗结束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对这次作战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致各纵队将士书中指出:“经过十余昼夜的血战,我军摧毁了敌人4个防御体系的大部,歼灭1.6万余人。……四平之战大大锻炼了我军攻坚能力,我军现有逐一摧毁现代化堡垒群的能力,也有把握攻克蒋军在东北的任何防御工事。”此次作战,东北民主联军的主要收获是摸索了大规模攻城作战经验,为后来更大规模的攻城作战创造了条件。

四战四平(四平收复战)。东北民主联军经过1947年秋季攻势,已由战略防御彻底转为战略反攻,完全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1948年2月27日,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于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总指挥部决定乘冰雪未融,道路尚可通行,仍有利于大兵团行动的良好时机,再次进攻战略要地四平。

1947年四平攻坚战后,国民党守军在原有防御工事体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化了外围支撑点和市内防御工事及设施,形成了更加牢固的防御体系。当时,城内守军共计1.9万余人。

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于3月4日开始外围战斗,经过7天的激战,先后攻占了海丰屯、飞机场等,扫清四平守军的外围支撑点。3月12日晨,总攻开始,此次攻打四平,东北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多路突破、向心作战的战略战术。3个纵队同时投入,是守敌人数的4—5倍,在四平周围百里内外打援部队也集中四五个纵队,所以仅用23个小时就攻克了四平。1948年3月13日历经2年战争洗礼的四平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四平的解放,彻底切断了国民党沈阳、长春守敌的联系,使沈阳、长春守敌更加孤立,使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主动权大大增强,使我军进一步取得了进攻坚固设防城市的作战经验,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以后大兵团的协同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和东北人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