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有科技体制的特点是高度的集中管理和单一的计划模式。这种体制能够集中资源攻克重点任务和重点课题,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也存在着动力缺乏,管得太死,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不能及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等弊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日程。

1985年3月2日至7日,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专门讨论科技体制改革问题。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3月13日,《决定》正式公布。随后,国务院也陆续发布若干文件,促进科技体制的改革。

《决定》指出: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

《决定》指出当前科学技术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清除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改变过去过多的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部门、地区分割的状况;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

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克服“左”的影响,扭转对科学技术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局面,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由此,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开很多政策: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倡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横向联系,推动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改革国家拨款的单一计划调节,按科技活动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实行技术商品化,建立和开发技术市场,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提倡人员流动。

这些改革,虽然还是初步的,但迅速激发了科技战线的活力,在面向经济建设、面向市场,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的生产力和市场转化方面,开了先河,发挥了先导作用。

在此之后,科技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