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都在这里举行。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和外事活动,多数在中南海怀仁堂和勤政殿以及北京饭店举行,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从1956年起,便酝酿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8月,中共中央作出指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准备在北京建一批重大建筑工程,包括万人大礼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并且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

人民大会堂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正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也是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

人民大会堂建筑主要由3部分组成:进门便是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门厅不设座位。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堂;大会堂北翼是有5000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

从东门进入人民大会堂,经风门厅、过厅到中央大厅。中央大厅面积3600平方米,护墙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铺砌,周围有20根汉白玉明柱,中层有12米宽的回廊,有6座正门通往万人大礼堂。

万人大礼堂南北宽76米,东西进深60米,高33米,位于大会堂中心区域。礼堂顶棚呈穹窿形,与墙壁圆曲相接,体现出水天一色的设计思想。顶部中央是红宝石般的巨大红色五角星灯,周围有镏金的70道光芒线和40个葵花瓣,三环水波式暗灯槽,一环大于一环,与顶棚500盏满天星灯交相辉映。礼堂平面呈扇面形,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均可看到主席台。礼堂分三层,一层设座位3693个,二层3515个,三层2518个,主席台可设座300—500个,总计可容纳1万人。主席台台面宽32米,高18米,可平面使用,也可改装为阶梯状。

礼堂一层的每个席位前都装有会议代表电子服务系统,可进行12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和议案表决即时统计。二、三层的每个座位中装有喇叭,均可清晰听到主席台的声音。主席台两侧设有会议信息大屏幕显示系统。

从大会堂北门进入,经风门厅、过厅到交谊大厅。交谊大厅面积为4500平方米,大理石铺地,四周的明柱和壁柱用桃红色大理石镶砌。这里经常举行外宾的迎接仪式。大厅东侧有国宾会谈厅,西侧有国宾宴会厅,平常习称东大厅、西大厅。很多100—300人的座谈会和与外国代表团的会谈都在这两个大厅举行。大厅南端有8米宽、62级的汉白玉大楼梯通往二层宴会厅。宴会厅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6米,高15米,面积7000多平方米。可以举行5000人的宴会或1万人的酒会,是举行盛大国宴和国庆招待会的地方。

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也叫“金色大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我国最高规格新闻发布会的大厅。每年全国“两会”召开时,总理记者招待会通常安排在“金色大厅”举行。

大会堂内还有一个小礼堂和34个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命名的会议厅,富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会议经常在本地的厅内举行。

人民大会堂是1959年建成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2007年12月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2016年9月29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本文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识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