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前身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是一座系统收藏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及珍贵文物的著名藏馆,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00多年前。1912年7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后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1920年11月,正式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10月正式开馆。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1958年10月,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1959年8月竣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而“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83年初,又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28日,两馆再次合并,成立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1月31日,国博闭馆开始扩建。2011年3月1日,举行改扩建工程竣工典礼,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试运营一年,举办了50余个展览。随后正式开放。

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截至2013年,有展厅48个,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近800平方米。另有近800个座位的剧场、近30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兼数码影院)、600平方米的演播室,以及2800平方米的图书馆。还有大面积对公众开放的休闲公共空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是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这里收藏有140余万件藏品,其中,有近6000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藏品丰富、类型多样、精彩绝伦,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5000年的血脉绵延,17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艰难探索,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在这里都能感受到。

国家博物馆展出有“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以及青铜器、佛造像、钱币、瓷器、石刻、革命文物、现当代美术作品等十多个专题展览,每年还有50余个高水平国际交流展和临时展览。国家博物馆每年吸引着近千万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复兴之路”的基本陈列,以大量的文物、图片、档案、资料和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所走过的艰难道路,介绍了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奋斗而使国家发生历史巨变的辉煌历程。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率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这里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第一次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身份,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和命题,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

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关键抉择、壮美篇章、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等主题展区,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沙盘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元素,展示了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多角度、全景式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参观。展览日均吸引观众超过6万人次。到2019年4月20日闭幕,观众总量达423万人次,网上展馆点击浏览总量达4.03亿次,现场观众留言达312万字。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还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明魅力、传播世界文明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

(本文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识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