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纪念设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领袖集体的纪念堂,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随即,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下设建筑组、水晶棺组和遗体保护组。

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曾有过5个方案。3个方案是在天安门,一个方案在景山,另一个在香山。当时很多专家倾向于在香山。最后确定在天安门广场,在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纪念堂建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纪念堂的高度,既能遮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压倒纪念碑。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李瑞环担任总指挥。11月24日下午,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的工地隆重举行。

建造工程所需的优质材料和设备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其中有从大兴安岭采伐的优质木材、珠穆朗玛峰采取的岩石标本,有延安乡亲送来的青松、四川人民精选的枣红色花岗石,有海外赤子敬献的台湾大理石、山东运来的青花岗石。

工程的建设者们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仅用半年时间就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这一宏伟建筑。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竣工。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纪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9月9日,首都万人集会,举行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暨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开始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1977年,还成立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专门负责毛主席纪念堂和毛泽东遗体的管理工作。

毛主席纪念堂南北长260米,东西宽220米,占地面积5.72公顷,总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柱廊型正方体,长宽各105.5米,高度为33.6米,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造的明柱,柱间装有佛山石湾花饰陶板,通体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基座高4米,座上矗立着17.5米高的44根花岗岩廊柱,承托着熠熠生辉的金黄琉璃重檐屋顶。南北正面镶嵌着镌刻“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整个建筑雄伟挺拔,庄严肃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1978年,纪念堂建筑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最高奖励。

纪念堂北大厅是瞻仰参观入口和举行纪念仪式的地方。大厅正中安放着汉白玉毛泽东坐像,背景是巨幅绒绣壁画《祖国大地》。瞻仰厅居中,存放着毛泽东遗体。毛泽东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晶莹剔透的水晶棺里。水晶棺的泰山黑色花岗岩基座四周,分别镶嵌着党徽、国徽、军徽和毛泽东生卒年份。南大厅为瞻仰参观出口大厅。北侧汉白玉墙面镌刻着鎏金的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

200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批准在毛主席纪念堂增设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同时补充和调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革命业绩纪念室的陈列内容和形式。所以,纪念堂二层设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六位领袖的汉白玉雕像分别安放在各个纪念室的正中位置。纪念室通过翔实的照片、文献、实物,反映了六位领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光辉业绩。

40多年来,毛泽东诞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之际,都在这里隆重举行过纪念活动;广大群众经常来此瞻仰、参观。外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知名人士也不时来此瞻仰。

(本文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识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