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礼堂是新中国较早的重要建筑之一,是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会议的场所、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办公场所,也是国家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全国政协礼堂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白塔寺)南侧,太平桥大街23号,毗邻政协机关,紧挨北京金融街。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并拥有5724平方米的政协文化广场。属欧式建筑风格,外形庄严、典雅、大方,把朴素典雅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建筑的非凡气派结合在一起。礼堂门额高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筹备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全国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工作仍十分重要。为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1954年春,周恩来指示要为全国政协盖一个大礼堂。当时设计方案为大会场上下两层,可容纳1300余人开会。一楼设五个会议室,三楼为800平方米的大厅。1955年下半年建成。周恩来亲自查看了礼堂的建筑情况。1995—1996年,进行了整体加固改造。

政协礼堂,顾名思义,当然是全国政协开会和办公的地方。但是,由于当时北京还没有一座可以举行大型会议的地方,人民大会堂还没有开建,因此它建成后的第一场重大活动,却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政协礼堂座位是按照1300人设计的,但八大会议计划有1500人参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把一楼所有桌椅都移动位置,增加了两排座椅。八大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邀请几十个外国政党代表团出席的会议,因此,主席台上需要安排270人,还要求代表都能看到主席台的人。但主席台台口只有16米宽,每排最多只能坐30人,需要坐9排,但主席台安排不下9排。后来采取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第一排座就在地面,从第二排起每排高出20厘米,共做了8排高大地坪,每排都设有坚固的栏板以保证安全,这样共设计制作了80多块栏板,在两侧和后排还留了走道,终于解决了主席团就座的问题。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应邀列席大会。政协作为八大的会场,也因此载入史册。2018年6月21日,在全国政协礼堂设立了中共八大会址标识。

几十年来,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活动在这里举行。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邓小平发表祝词。这次大会决定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选举胡耀邦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周恩来指示政协礼堂和政协机关要开展各项活动,为各民主党派和党外民主人士提供生活便利,创造宽松的空间环境,把政协礼堂办成“委员之家”。政协礼堂据此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政协恢复工作,政协礼堂也迎来了新的春天。1978年2月23日—3月8日,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在距四届一次会议13年后,在政协礼堂举行。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

1980年1月1日,全国政协举行第一次新年茶话会。就在这次茶话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全国人民要办的三件大事。自此以后,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都在政协礼堂举行,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人士代表畅谈友情、共商国是的重要平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在这里发表过重要讲话。

现在,除了全国政协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外,全国政协的其他重要会议和活动基本上都在政协礼堂或会议楼举行。

(本文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识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