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基础科学研究条件,提高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能力而设立的一种科学设施建设行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就非常重视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建设。1952年曾从国外引进金额达1.18亿元的仪器,装备各科研单位的实验室。

1984年,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面向国际竞争,增强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原国家计委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自1984年至1997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起步阶段,相继建成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2年至1998年,为加强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国防工业的发展,考虑到国防科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大量资金需求和保密性要求,国防科工委决定启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原国防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陆续自动转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划归国防科工委管辖。国防科工委此后相继审核增设了两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使得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55个,其中位于高等院校的35个,位于研究所的20个。

2000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2003年,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工作。2006年,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2015年11月,科技部公布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其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新能源汽车、农业生物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核能、智能电网、电子核心基础等多个领域。

2018年6月22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激励制度基本完善,实验室经优化调整和新建,数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到202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全面建成,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应在科学前沿探索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或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具有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相关重要基础原理的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或积累基本科学数据,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本领域国内研究中心,对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开展高水平和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国务院组成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重点大学为主体。

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和杰出科学家的培育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