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涟水的腹地,有一个地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苏北“小延安”——江苏省涟水县成集朱南荡一带,联结六个乡镇,是一个东西约18华里、南北约20华里的封闭芦苇荡地区。这里水网密布,河滩众多,密布的芦苇织就了天然屏障,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抗日战争年代,斗争的烈火在此点燃:面对日伪的重重包围、层层封锁,这里曾三面临敌,却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根据地从未失守,由此威震淮海,誉满苏北,成为许多抗日仁人志士心中向往的“抗日桥头堡、苏北小延安”。

抗战爆发后,成集镇的进步青年们,目睹残垣断壁、累累尸骨,无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恨不能立刻与日寇决一死战。他们成立了一支抗日武装队伍——抗日兄弟团,开始时的30多人很快发展到100多人。1939年,张芳九等受中共山东局派遣抵达涟水,与抗日兄弟团联系,秘密成立党组织,并建立武装第八团。根据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形成了约360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党在苏北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党的中高级干部如李一氓、杨纯、吴觉、陈书同等,都在这里工作过。

朱南荡的存在,让日伪如鲠在喉,寝食难安,1943年大“扫荡”后,敌人在成集筑起据点,对根据地形成三面围攻之势。成集抗日武装不畏艰险,与敌人打游击、绕圈子,多次击退“扫荡”的日伪军,红色政权岿然不动。

这里的人民群众为抗击日寇的入侵,浴血奋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朱氏三杰”的传奇故事就在当地广为流传。

“朱氏三杰”指的是朱启勋、朱启宇和朱启杰,他们是堂兄妹,都是成集朱南荡人。1938年,兄妹三人一起投身抗日,其中,朱启勋和朱启杰都牺牲于抗日战争期间。

1940年5月,在日伪大扫荡中,根据地的第一个女党员朱启杰,率工作队建立基层政权并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后遭到敌人偷袭,不幸被俘。她宁死不屈,敌人让她写“自白书”,她就在“自白书”上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她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28岁。

1942年6月,八路军独立第五旅三团二营营长朱启勋,在奉命拔除日军中心据点战斗中,不幸右腹中弹,他捂着流出的肚肠,以惊人的毅力指挥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时年33岁。

风雨如磐的年代,英雄的故事不该被遗忘。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带当年为抗日牺牲的有300余人,负伤的百余人。为了纪念先烈,当地人民将他们所在的村更名为“杰勋村”。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却为这里留下了宝贵的“延安精神”,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作者单位:中共涟水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