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热线
点击数:1245 时间:2020-01-02 14:35
中科院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粒子物理实验、探测技术与方法”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获得基金委创新群体支持。研究领域为高能粒子物理,致力于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唯象理论、TeV强子对撞机电弱测量与新物理探测、以及高分辨率气体探测器实验研究。在PRL,PRB,PRD,JHEP,EPJC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1992年-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博士学位,留校任教。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唯象理论,暨TeV对撞机上超对称新粒子、新现象的产生机制预研。
2000-2004年,作为曼彻斯特大学成员,参加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Tevatron对撞机D0国际合作实验物理研究,负责D0探测器设计适于高亮度质子对撞环境的Level1 Central Tracking Trigger (L1CTT) 触发系统Run2b升级方案。设计方案通过美国能源部DOE大科学工程Lehman Review鉴定,成为L1CTT触发系统的升级蓝本。
2004年,任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开展高能高亮度强子对撞环境下轻子鉴别、电子能标与能量分辨率刻度D0实验物理研究;提出在TeV强子对撞机上探测超对称R宇称破缺e+muon新粒子共振态的理论设想,领导D0实验相关物理测量;在Tevatron质子-反质子对撞机上,通过末态电子前后对称性测量标准模型电弱相互作用暨基本物理参数弱混合角sin2θw,获得轻夸克相关有效sin2θw世界最精确物理结果。
2006年,参加 “ATLAS物理分析”高能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从事超对称新粒子寻找、双玻色子末态测量与规范反常耦合探测实验研究;开展ATLAS Muon谱仪探、及新型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研究。
2007.7-2011.7年,任D0 Authorship Committee 七人委员会执委。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学术带头人。
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5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CERN重大国际合作专项, “ATLAS Phase 1 Muon谱仪端盖NSW触发系统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入选基金委数理学部创新研究群体“TeV强子对撞机上电弱精确测量与新物理新现象寻找”,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