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干训网深耕干部教育培训14年,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干部培训师资、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党政干部培训课程等,咨询电话:400-6007-016
2021-02-19 09:00互联网 -
永不凋谢的“玉兰”——追记吕玉兰
因为晚饭一过,村里的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不约而同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六集纪录片《吕玉兰》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播出。
2021-02-1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强调 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2021-01-31 09:00互联网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出席
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3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高举团结的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大团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成一往无前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李克强主持招待会,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出席招待会。4000余名中外人士欢聚一堂,共庆新中国70华诞。 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招待会。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灯光璀璨、鲜花吐艳,洋溢着热烈喜庆的节日气氛。主席台上方高悬着庄严的国徽,“1949-2019”年号在红旗映衬下格外醒目。 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4000余名中外人士欢聚一堂,共庆新中国70华诞。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17时30分许,在欢快的《迎宾曲》中,习近平等步入宴会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招待会开始。全场起立,高唱国歌,庄严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大厅回荡。 在嘹亮的号角声中,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全体共产党员,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广大海外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支持和帮助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走在了时代前列。70年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70年来,中国人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强调,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我们相信,有祖国的全力支持,有广大爱国爱港爱澳同胞的共同努力,香港、澳门一定能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进步、明天一定会更好。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造福两岸同胞。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与发展的阳光普照全球。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我们坚信,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创造了新中国70年伟大成就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必将书写出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在喜庆欢快的乐曲声中,中外宾朋举杯共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祝福中国繁荣富强,祝愿中国同世界各国友谊长青,共创幸福美好未来。 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出席招待会的还有:丁薛祥、王晨、刘鹤、许其亮、孙春兰、李希、李强、李鸿忠、杨洁篪、杨晓渡、张又侠、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郭声琨、黄坤明、蔡奇、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张德江、俞正声、宋平、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贺国强、刘云山、张高丽、尤权、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魏凤和、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周强、张军、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万钢、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夏宝龙、杨传堂、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和迟浩田、王乐泉、王兆国、回良玉、刘淇、曹刚川、曾培炎、王刚、刘延东、李源潮、马凯、李建国、范长龙、孟建柱、郭金龙、王汉斌、何勇、杜青林、赵洪祝、邹家华、彭珮云、何鲁丽、许嘉璐、蒋正华、顾秀莲、热地、乌云其木格、华建敏、陈至立、周铁农、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桑国卫、王胜俊、陈昌智、严隽琪、张平、向巴平措、张宝文、梁光烈、常万全、韩杼滨、贾春旺、宋健、胡启立、王忠禹、李贵鲜、郝建秀、徐匡迪、张怀西、李蒙、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郑万通、邓朴方、陈宗兴、王志珍、韩启德、罗富和、李海峰、陈元、周小川、王家瑞、齐续春、马培华、刘晓峰、王钦敏,以及李作成、苗华、张升民和傅全有、于永波、王克、陈炳德、李继耐、乔清晨、靖志远、赵克石、吴胜利、马晓天,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候任行政长官贺一诚。 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和北京市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各界知名人士代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老将军、老红军、老干部代表,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将的配偶,“共和国勋章”“八一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代表,在京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代表,拥军模范、军烈属、革命伤残军人、退役军人代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部分代表及少数民族代表,港澳台侨代表出席招待会。 正在北京休养的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和太后莫尼列,“友谊勋章”获得者代表,在京访问的部分外宾、国际知名人士、著名友好人士和配偶,各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和配偶,在华部分外国专家和配偶也出席了招待会。(记者 杨维汉 罗争光)
2021-01-29 09:00互联网 -
王震:开发北大荒的奠基者
“北大荒”,系指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广大地区,这里土质肥沃,水源丰富,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北大荒得到了有组织、大规模的垦殖开发。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致以热烈的祝贺。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王海波:加快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 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陕西是地处西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省份,贫困县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乡村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对此,近年来,陕西省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整体部署,全面推进,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乡村教师政策用足用活,落实到位,打好“组合拳”,取得新成效。 陕西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是: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涵养教师热爱乡村教育的情怀;通过挖潜现有编制、优化队伍结构保证乡村教师数量充足;通过实施“以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强师计划促进乡村教师素质优良;通过用好中央扶持政策、建立乡村骨干队伍、探索乡村教师帮扶制度激发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让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看得远、留得住。 一是创新资源配置,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近年来,陕西省坚持存量挖潜,灵活用好现有编制,优先用于中小学教师补充,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鼓励引导公费师范生到乡村学校任教,在特岗计划和事业单位招教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体音美学科教师补充,到2021年底全面解决乡村学校体音美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指导市县做好“县管校聘”,采取走教、支教、交流轮岗等多种形式,盘活师资,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偏远乡村学校能够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相关课程;持续用好“三区人才”教师专项计划、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奖励培养计划和银龄计划等中央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教育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二是强化骨干引领,力求乡村教师“教得好”。积极发挥省市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乡村首席教师和教育部领航名师、名校园长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骨干教师联合教研、名师+研修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送教帮扶,助力扶智扶志。广大乡村教师足不出校(县)就可与名师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大批乡村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提升“国培”实效,帮助乡村教师“看得远”。陕西省科学设置国培计划和省培项目,80%用于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实现贫困县区乡村教师全覆盖。通过“国培”项目区县教师发展中心、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习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四大建设”,为县域乡村教师培训和专业提升的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名师送教、名校浸入、名点示范“三名示范”,精准发挥国培项目“育种子、探路子、打模子”作用,使广大乡村教师身在乡村,放眼世界,开阔国际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有效提升乡村学校研修品质和乡村教师专业能力。 四是加强政策激励,努力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切实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强力督办,2019年全省落实资金7.31亿元,全面解决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并建立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年年清”机制,确保特岗教师享受当地同等条件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中央部署,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牵头,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强力督办,于今年7月底在全省107个县(区)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合法权益;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从43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于2019年扩大到所有贫困县,计划扩大到所有107个县(区),实现全省乡村教师全覆盖;落实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对长期扎根乡村学校的中小学教师,突出教学研究实绩,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要求;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两年一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组织乡村教师疗休养,不断激发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乡村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的“短板”,在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面对现实困难和问题,比如教师队伍数量、质量和增量都还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偏低,岗位吸引力不强,义务教育体音美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严重不足,数量短缺;农村优秀教师不足且流失严重,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等,需要攻坚克难,破解难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务。教育部及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激发活力、优化结构、人才培养、关心生活、提高地位等多个方面出台具体政策,给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打了“强心针”,吃了“定心丸”,做出“暖心事”,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抓好《意见》的落实,需要把中央的政策与陕西的实际相结合,聚焦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改革,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不懈努力。 一是实施强师计划,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意见》提出通过加强培养培训提高乡村教师质量,还要“培育乡村教育带头人”,我们结合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实施师范教育振兴计划,重点为乡村学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初中短缺学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推进实施陕西省新一轮中小学“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造就十万名骨干教师队伍;推进中小学“两级两类”骨干校(园)长培养计划,造就数千名骨干校(园)长队伍;实施“卓越校长领航计划”和“三秦名师领军计划”,打造一批陕西教育领航领军人才,积极培育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着力为乡村骨干教师名校访学、高端研修、跟岗实践、域外交流、学历提升等创造条件;实施全员素质提升计划,确保每位教师每五年不少于360学时全员培训;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优秀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通过送教下乡、城乡结对、跨校交流和网络研修等形式,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意见》提出“创新挖潜编制管理,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的使用效益”,要求我们继续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尽快完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探索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设区市市域内调剂机制,对事业编制超编满编的县(区、市)在市域范围内调剂解决;深化中小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在培养培训、骨干选拔、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继续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教师成长步伐。 三是完善待遇保障,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意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乡村教师的生活和成长高度关注,从提高社会地位、提高生活待遇、完善荣誉制度,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针对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偏低、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的实际,从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和教师社会地位等方面,重点就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在全省逐步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加快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继续落实乡村教师疗休养制度;定期评选“乡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激发广大教师从事乡村教育的热情和活力。 中央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我们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扩宽工作思路,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确保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
0000-00-00 00:00教育部 -
一名确诊教师的抗疫故事
“老师,你现在的身体怎样?” “我很好,不用担心!” 3月5日上午10点,陆方喆准时进入QQ群直播间,开始为35名研究生上“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两节课很快结束了,但学生们却不愿离开,因为大家都想知道陆方喆出院回家后的身体状况。 陆方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教师,中共党员。 今年寒假,陆方喆携妻儿回宁波老家过年。然而到达宁波后,他和妻子出现了不适症状,经医院确诊为新冠病毒阳性,被隔离治疗,所幸其他家人未被传染。 住院期间,陆方喆和妻子乐观应对,积极配合治疗。2月4日,陆方喆的妻子成为第一批治愈者出院了。陆方喆一方面为妻子感到高兴,一方面也有点失落,自己还不能达到出院标准。 2月12日,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华中师大如期网上开学。身在病房的陆方喆心挂教学,坐立不安。 这学期陆方喆有两门本科生课程、一门研究生课程,其中一门本科课程是与教研室另外两位教师合上。其间,同事考虑到他现在的情况,提出可以替他上课,也可以将另外几门课延后开课或者安排学生自学。 考虑到自己身体情况尚可,没有发烧、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感觉还能胜任教学任务,同时,陆方喆也想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便婉拒了同事的好意。 病房里,陆方喆建课程QQ群,上传课程资料,积极投入到备课之中。幸运的是,在2月13日正式上课的前一天,陆方喆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肺部CT有明显好转。住院治疗两周之后,医院通知陆方喆可以出院了。收拾好行李,救护车把陆方喆送到了另一家医院再隔离观察14天。 也有人劝陆方喆好好休养,别太劳累,反复考虑之后,陆方喆最终还是决定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教学。他说,自己承担着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究课题,正好是检验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好机会。 “理论上,我已经康复了,自己感觉也不错,希望能通过上课让自己回归正常的生活。”陆方喆说。 2月13日下午两点,在隔离病房中,陆方喆通过电脑的QQ群直播,顺利地完成了“中华文化技能”课程第一课的教学任务。 2月18日,陆方喆的另一门本科课程“汉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开课了,仍旧用QQ视频直播。一开始,陆方喆没跟学生说得病的事情,后来在直播过程中,有护士进来量体温,被学生看到了。他便跟学生讲述了自己战胜病毒的过程,劝告他们少出门,多洗手,做好防护,不要恐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学生们听了之后非常感动,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不辜负老师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给他们上课。 患病期间得到的温暖一直触动着陆方喆的内心:“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同事亲友的温情鼓励,妻子与我的相互扶持,都在给予我抗疫的力量。” 2月21日,陆方喆的妻子在出院后的第一时间捐献了自己的血浆,成为宁波市第一位捐献血浆的康复患者。在康复后解除隔离的第二天,陆方喆也去宁波献血中心献了300毫升血浆。 陆方喆说:“我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去帮助其他病友渡过难关,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施治。其实献血浆对身体并无影响,即使大病初愈也是绝对安全的。所以我鼓励康复者,有条件就去捐献自己的血浆。我们作为普通人无法提供更多帮助,只能以此为抗疫贡献力量。”(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党波涛 乔诗涵)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做好乡村旅游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场复苏有关工作的通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各项支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旅游市场不断恢复,旅游消费日益升温,乡村旅游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出游的重要选择之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在乡村旅游领域全面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市场复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见全文。
2020-07-18 00:00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
初心与传承——发生在重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诞生地的故事
风景优美的渝中区马鞍山历史风貌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环境整治后的人和街社区张家花园192号。记者 汤艳娟 摄/视觉重庆位于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的棫園旧址。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位于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的枣二巷步道,居民在此休闲乘凉,身
2020-07-01 00:00重庆日报 -
重庆破解缙云山保护区生态和民生“双保”难题
重庆因山多而有“山城”之誉,其中嘉陵江畔的缙云山脉如同一座绿色长城“拱卫”着重庆中心城区,成为重庆主城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缙云山脉深处,2001年设立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缙云山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区域之一,有“植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2020-06-27 00:00重庆日报 -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2020-04-24 00:00人民网-人民日报 -
干训网分享:【抗击新冠肺炎,华中大在行动】“疫”路情暖——协和医院关爱离退休老职工的故事
干训网分享:【抗击新冠肺炎,华中大在行动】“疫”路情暖——协和医院关爱离退休老职工的故事
2020-03-08 00:00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
干训网分享:同心战“疫”|“新冠病毒肺炎突发事件下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建议”获得自然资源部部长批示
干训网分享:同心战“疫”|“新冠病毒肺炎突发事件下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建议”获得自然资源部部长批示
2020-03-07 00:00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