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
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2019-11-13 09:00人民日报 -
在主题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通知指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明确定位 强化爱国责任与担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祖国”二字,让多少人心中涌动激情,让多少人眼里泛起泪花,让多少人血管奔腾热血。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35年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振奋全校师生乃至国人的爱国之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主流,在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实践要求。从根本上看,爱国主义总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时代条件下存在和发生,把握时代旋律、融入时代实践、契合时代要求是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而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卫国之基,更是兴国之魂和强国之要。 把握要求 恪守爱国原则与价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无法与中国共产党分割开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与党的领导、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紧密联系的时代主题,必须也只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更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应有之义。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一直体现在追求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主题和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提高人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与深度融合。 探索路径 增强爱国动力与实效 深化理论研究,从思想根源上清除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对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要努力从理论上讲清、说明,要深入辨析各种思潮的理论内涵,辩证地分析其历史过程和现实价值,消除人们的认知误区和思想疑惑,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本清源。 开展世情国情党情教育,明晰当代中国的历史与时代方位。世情教育是为了让人们在世界格局中对比和了解中国的方位,国情和党情教育是为了在历史过程和今昔比较中把握中国前途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作为。通过系统的世情国情党情教育,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国运与党史的统一关系,有助于认清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状况和远景目标,有助于增加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与实践认同。 (作者:钟宪章,辽宁省委党校教授)
2019-11-01 09:00中国纪检监察报 -
爱国,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具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仁人志士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人生理想。即使一时实现不了“平天下”的夙愿,也要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在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内涵和重点。在当代中国,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崇高道德义务。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有利于通过情感认同来增强政治认同,通过文化自信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针对有些人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各民族共同铸就辉煌历史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理环境、生产水平等有不小差异。中华民族要实现“一体”,必然“多元”。只有“多元”,才能“一体”,看似矛盾,却是必然。“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基本格局,而维护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纽带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理念形成很早,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强化。虽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秦朝以后中国在政治上的统一时期占2/3,而且越是分裂的时候越是渴望统一。爱国主义传统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维护祖国独立、统一而英勇奋斗。 南宋陆游在临死的时候仍然不忘国家统一,告示自己的后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的文天祥领兵抗敌,战败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进一步激起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何赶上甚至超过东西方列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一直到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都先后失败了,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仅没有破灭,反而更加强烈。正如林则徐所讲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和辉煌篇章。中国共产党也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付出了最大牺牲,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世界文明的消亡,大多数来自外族入侵。中华民族历史上也经历过无数次“外族”入侵,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历史。 新征程上,要高举爱国主义这面精神旗帜,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既防止大汉族主义和“夷夏之辨”,也防止本民族利益至上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要警惕任何形式的“去中国化”行为,对于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都要依法进行打击。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精神既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识,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不完全匹配。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例如,一些人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抹黑党史和国史、诋毁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试图挖掉爱国主义的文化根基。又如,个别国家挥舞价值观大棒,设置了一个个“话语陷阱”;利用网络等散布“中国崩溃论”“文明冲突论”等,竭力唱衰中国,打压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同历史上解决“挨打”“挨饿”问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样,今天解决“挨骂”问题,同样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勇气和智慧。当然,新征程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要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爱国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把个体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个体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9-10-22 09:00解放日报 -
伟大时代给爱国主义注入新的养分
爱国主义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制定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019-10-08 09:00解放日报 -
弘扬大别山精神 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河南省信阳市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铸就了“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丰碑,锻造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信阳,提出了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论断,作出了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重要指示,为老区信阳加快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信阳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统筹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奋力夺取“双胜利”提供了强大动力。
2021-01-14 09:00光明日报 -
大别山精神的历史作用
大别山革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主要标志是三个“不曾间断”:中共党组织不曾间断、武装斗争不曾间断、革命根据地建设不曾间断。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种外在表现为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大别山精神,是解读大别山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的密钥。
2021-01-14 09:00中国社会科学报 -
坚持人民至上 弘扬大别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肯定了大别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灵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别山精神是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
2021-01-14 09:00安徽日报 -
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肯定了大别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种不灭,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党领导大别山军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决定了大别山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铸就了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2021-01-14 09:00学习时报 -
弘扬大别山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在信阳,他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看望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和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地位,这对河南尤其是信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是当前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2021-01-14 09:00党的生活 -
大别山精神简论:朴诚勇毅 不胜不休
中共十九大闭幕刚刚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坚定政治信念。
2021-01-14 09:00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
用大别山精神铸牢党性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1-01-14 09:00河南日报 -
精神旗帜飘扬大别山巅
坚持革命斗争28年,新中国成立70年,大别山精神薪火相传,老区人民接续奋斗,传承红色,厚植绿色,永葆本色,彰显特色,“四色”协奏,谱出发展交响曲。
2021-01-14 09:00经济日报客户端 -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五四精神的时代阐释与青年人格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广大青年建功于国家和社会的一贯期许,又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思想行为的新要求。
2021-01-14 09:00中国青年报 -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21-01-14 09:00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