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高度评价了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对在新时代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支持工会组织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作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团结动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建功新征程的强大动员令。
2020-11-26 09:00工人日报 -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2020-11-24 09:00人民日报 -
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实践中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体现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回信时寄语:“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坚定信心、保持干劲,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020-06-24 09:00中国社会科学报 -
新时代呼唤劳模精神
干训网深耕干部教育培训14年,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干部培训师资、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党政干部培训课程等,咨询电话:400-6007-016
2021-01-20 07:06光明日报 -
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
干训网深耕干部教育培训14年,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干部培训师资、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党政干部培训课程等,咨询电话:400-6007-016
2021-01-20 07:06《求是》 -
北京大学召开全国和北京市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
1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学全国和北京市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
2021-01-19 17:43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湖北地区首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1月15日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心隶属社会科学研究院,由校党委书记栾永玉,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担任中心主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莉担任中心执行主任。
2021-01-18 00:00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获评2020年度优秀法治研究基地
12月28日,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印发《关于表扬2020年度优秀法治研究基地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表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等3家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
2021-01-18 00:00 -
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成效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朗朗乾坤,泱泱中华。5000 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在磨难艰辛中不断成长奋起,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走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因为民族血脉之中深深植根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2020-04-16 09:00时事报告 -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2020-03-24 09:00光明日报 -
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维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一百多年前,面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局,一批批爱国青年不畏牺牲、挺身而出,一批批爱国青年不甘屈辱、奋起抗争,奏响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赞歌。
2020-02-19 09:00山西日报 -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特别坚持三方面重要工作。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要深入开展党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知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了解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知道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培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 要深入开展中国地理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培养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知道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所取得历史性成就,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 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大中小学教育内容相衔接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当由浅入深,整体规划,做到小学、中学、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衔接。 首先,从热爱我国的政治制度来看。小学要教育学生认识、尊敬、爱护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国旗仪式要肃立敬礼;初步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学要教育学生热爱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大学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国体、政体、民主、自由、人权;自觉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其次,从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来看。小学生直接接触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小学应进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的教育。中学要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民族英雄,培养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大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借鉴利用西方现代文明,树立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 再次,从热爱祖国的自然环境来看。对小学生要从热爱家乡做起,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中学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幅员辽阔,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志向。大学应结合所学专业,培养大学生保护、开发、利用祖国自然资源的责任担当,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避免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脱离实际的倾向,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学习爱国知识,增进爱国情感。 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既有课堂活动,又有课外活动;既有校内活动,又有校外活动。大中小学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队日、主题班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熔炼爱国行动。 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强化校园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大中小学校都应从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先进道德中遴选爱国主义名言警句,布置到办公楼、教学楼、餐厅、宿舍、体育场、文化广场,使爱国主义教育无处不在,引导激励学生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詹万生,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
2020-01-23 09:00光明日报 -
汇聚网上正能量 唱响爱国主旋律
近来,伴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的印发,各地区各部门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展开相关部署,一场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接续铺开、再掀高潮。爱国主义如同旗帜,飘扬在历史进步的舞台上,挥舞在社会实践的浪潮中,始终是团结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内生力量,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进取的精神内核。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内涵。《纲要》明确指出,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的重要部署。关注和回应网络空间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问题,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题中之义,更是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应然之举。 其一,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当前,网络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全球性力量,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时代。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发挥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动员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及时作出技术性调整,既要紧密对接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以技术变革为进路,坚持知国之理、爱国之情、报国之行相贯通,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制作推介体现爱国主义内容、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也要积极改变传统逻辑,遵循技术的程序性思维和符号化表达,涵盖线上和线下两大话语体系,融合传统与现代两种传播模式,以全方位地彰显中国精神。 其二,打造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确然,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有着稳定的文化模式和民族品格,如同血脉和基因自在自发地流动在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之中。但是,伴随技术和社会的变迁,网络信息社会的自由开放和虚拟隐蔽,在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同时,也离散着社会群体的心理认同,挑战并威胁着爱国主义的时代意义。网络空间爱国情怀的技术性生成,将伴随信息平台多元价值的碰撞和多样文化的冲突。正所谓“知之甚深,爱之愈切”,只有全面深入地接收庞杂繁多的信息流,才能客观而准确地获取第一手感性信息资源,进而科学分析信息符号背后的利益归属,以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为爱国认识的飞跃创造条件。为此,我们要时刻警醒网络空间多元价值的离散风险,积极占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网络阵地,实施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与网络传播的有机结合,打造绿色、平衡、和谐、优序的网络精神文明。 其三,拓展爱国主义网络教育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新媒体时代的强势推进,携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效果之积威和传播内容之多元,实现了传播形式的现代转型。然而,在现代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其矛盾的复杂性和问题的特殊性时刻威胁着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挑战着中国人民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为此,网络空间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积极创新传播载体手段,广泛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充分开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发挥好“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的教育作用,唯有此,才能生动活泼、优质高效地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时代,因由信息的高速流转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和互动,民众也因此获取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世界展开全新的探索和解读。然而,我们始终相信,通过信息比较而获取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才是网络空间真正凝聚爱国力量的情感源泉。 其四,优化爱国主义网络育人生态。面对复杂多元的网络生态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必须正视技术变迁带来的社会转型,爱国主义的精神养成必须遵循网络社会的文化边界,既要自觉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也要积极果敢地汲取世界文明之精华。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协调,这是时代发起的追问。事实表明,网络信息技术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条件,为我们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搭建了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只有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依法依规进行综合治理,引导网民自觉抵制损害国家荣誉、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言行,不断优化爱国主义网络育人生态,才能更广泛地汇聚正能量、传递真声音。网络空间既是我们探讨如何为爱国主义传统注入时代元素的话语空间,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与时俱进,保持民族特色,融入世界的实践场域。积极建构爱国主义逻辑的空间程序、全力遏制网络精神雾霾,不仅是营造网络良好生态的时代要求,更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01-17 09:00党建网 -
让爱国主义旋律唱响新时代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这首歌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成为人人都能唱、人人都喜欢的“网红爆款”。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唱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声,唱到了人们的心坎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也为这首歌曲点赞,并且强调指出:“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这一切,汇聚成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前进洪流,给我们增添了无穷力量。”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爱国主义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上,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就要让爱国主义旋律唱响新时代,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作为从古代文明起一直延续至今的民族,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血脉。这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能够继续发展下去的精神支撑。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鸦片战争以来近180年的历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今天,爱党、爱社会主义成了爱国主义最重要的内容。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引领人们深刻认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和拼搏,必须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争做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奋斗者、追梦人。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百余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的发问,至今仍振聋发聩。爱国,是炽热的情感,更应该是切实的行动。要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使每位中华儿女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满怀豪情唱响新时代最强音。
2020-01-15 09:00青海日报 -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新时代高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2020-01-15 09:00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