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著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楷模的崇高精神。
2021-02-06 09:00网络 -
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高尚优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术界把“周恩来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讨论,得到广泛的认同。
2021-02-06 09:00网络 -
老山精神时代性的思考
2014年老山作战三十周年,上万人涌向麻栗坡悼念烈士,重温老山精神。作为当年这场保卫边疆作战的亲历者,我深深感到,这不只是一场保卫祖国边疆的局部作战,它所创造的老山精神,永远地进入了我们党,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成为一种永恒。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它仍然闪着耀眼的光芒。
2021-02-06 09:00网络 -
寻找沉淀的“老山精神”
回到老山几天来,生活在英雄中间,行走在英雄的土地上,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似乎又回到了青春岁月,回到了 30 年前火热的战斗生活。
2021-02-06 09:00网络 -
公安系统理论政治学习培训心得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自己觉得公安机关作为国家专政机关,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方针,在涉及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松动。
2021-02-06 14:15 -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印发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2006年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在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
2021-02-08 09:56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
铁军和铁军精神的历史渊源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被称为“铁军”,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铸就的革命精神,又被称为“铁军精神”。那么,“铁军”和“铁军精神”的由来和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呢?
2021-02-05 09:00互联网 -
新四军的由来和铁军精神
核心提示: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铁军精神,在华中地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卓越功勋,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2021-02-05 09:00互联网 -
让铁军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雄壮豪迈的《新四军军歌》不仅记载了新四军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更向世人昭示了伟大的铁军精神。
2021-02-05 09:00互联网 -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新四军刘老庄连精神
新四军刘老庄连精神,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精神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审视新四军刘老庄连精神所深藏的丰富意蕴,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扎实推进各项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02-03 09:00互联网 -
南京军区“硬骨头六连”聚焦强军锻造精兵
新年伊始,陆军第一集团军第三届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十大新闻人物颁奖现场,某团六连下士王运全刚登上领奖台,即赢得百余名将校领导如潮掌声。
2021-02-03 09:00互联网 -
时代永远需要“硬骨头精神”
在“硬骨头六连”即将迎来命名50周年之际,来自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南京政治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军地单位的数十位理论专家围绕“贯彻党的强军目标、弘扬硬骨头精神”主题,研讨交流“硬骨头六连”精神时代内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
2021-02-03 09:00互联网 -
“硬骨头六连”硬故事传承硬精神
[提要] 2008年,“硬骨头六连”在江西参加抗击雨雪冰冻灾害非战争军事行动。二班长郭衍庆为新战士讲连队故事。连史馆收集的“硬骨头六连”故事书。走进“硬骨头六连”连史馆,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锦旗多、英模多、故事书多。
2021-02-03 09:00互联网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视域下的“三线精神”解读
三线建设是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以交通、国防科技和基础工业为主题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三线建设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创造了不朽的工业奇迹,孕育了伟大的“三线精神”。
2021-02-02 09:00党建网 -
“三线精神”研究报告
1965 年,出于备战考虑,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三线”的主张,决定把处于一线地区的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转移到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7 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腹地部分的“三线”地区,开始了长达 15 年、涵盖中西部 13 个省区、投入 2000 多亿元及上千万人力的“三线”建设
2021-02-02 09:00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