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9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稳定,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德作为两个负责任大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战略沟通、协调和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不仅对中德两国,对世界都愈显重要。双方要坚持相互尊重、对话协商,尊重彼此发展道路,照顾各自核心利益,做平等对话、互利合作、交流互鉴的战略伙伴。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座谈会是我主持召开的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一次是2016年1月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召开,这一次放在长江中游的武汉召开。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做了精心准备、周密组织。从去年5月底开始,主题教育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目前已基本结束。各级党组织有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人民群众热情支持,整个主题教育特点鲜明、扎实紧凑,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
2021-01-21 09:00互联网 -
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联合声明(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为加强团结合作、携手战胜疫情,彰显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经中国、非洲联盟轮值主席国南非、中非合作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共同倡议,中非领导人于2020年6月17日通过视频连线召开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
2021-01-21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同厄瓜多尔总统莫雷诺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16日晚同厄瓜多尔总统莫雷诺通电话。
2021-01-21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 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新华社银川6月1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全国“两会”工作部署,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5日晚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3日晚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 习近平指出,这是我们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第三次通话,体现了双方的高度政治互信和密切战略沟通。中方赞赏德国政府在疫情问题上秉持客观理性立场和尊重科学态度。中方愿同德方一道,共同支持世卫组织工作,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框架内推动国际合作;共同支持非洲国家抗击疫情,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贡献。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对外开放,扩大同世界合作,愿继续为德国企业扩大对华投资创造良好环境。近日中德“快捷通道”正式启动,这有利于帮助两国有需求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相信中德合作能够为促进世界早日走出经济衰退发挥应有作用。 习近平指出,中德保持着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中方愿同德方继续开展对话交流。今年下半年德国将轮任欧盟主席国。中方赞赏德方愿积极推动中欧关系发展,愿同德方和欧盟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共同为不确定的世界增加确定性。中德、中欧之间正在商谈一系列重大政治交往议程,中方愿同德方、欧方保持密切沟通协调,确保这些活动取得成功,推动中德、中欧关系迈上新台阶。 默克尔表示,德方重视中国两会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规划,愿同中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推进复工复产,继续深化德中经济合作。德方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研制出的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当前形势下,加强国际团结和多边主义对全球抗击疫情至关重要。德方愿同中方加强交流,继续支持世卫组织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德方希望同中方保持对话,就广泛的领域和议题推进合作。德方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推进德中、欧中重要议程,推动德中、欧中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习近平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 ——从综合发展指标看,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8年经济总量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约9770美元,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从人类发展指数看,2017年在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在第86位。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可以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18年底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660万人,2012年底以来累计减少8239万人,成效举世公认。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如以家庭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作为标准,已超过4亿人。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已降至28.4%。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辆,高于新加坡和香港;住房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9和46.7平方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这是5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技能培训服务站,察看黄花产业相关产品展示。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2018年已达48.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76.7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4.2岁。我国农村居民接入电力的比例为100%(2016年),饮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达95.8%(2015年),均远高于87.4%和71%的世界平均水平。 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等生”。这印证了我国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问题。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我们的衡量标准,不宜再作调整。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市县、所有人届时都要翻番,更不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届时都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对此,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广泛宣传。 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比如脱贫,是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行标准是指农村居民每人每年生活水平在2300元以下(2010年不变价),这与“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是一致的。同时,也有不少相对指标,如环境改善方面,要求劣Ⅴ类水体比例低于5%,这类指标将来还要持续改善。 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在时间节点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 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 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分别占40.7%、20.2%,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8.5%,多数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条件。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4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问题;二是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问题;三是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问题等;四是还有1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要重视3种情况:一是“三区三州”地区,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是“短板中的短板”。二是“三区三州”以外的中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人口比例大,基础设施等条件薄弱。三是部分已脱贫摘帽但返贫风险较大的地区,大多属于发展严重滞后、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产业基础普遍较弱,脱贫成果有得而复失的隐忧。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这是3月31日,习近平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底子薄弱。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状况较差,很多地方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此外,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有待进一步防控和化解。 第三,下一步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要避免浮躁情绪,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家察看,了解居住环境。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要着重抓好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抓紧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城市环境突出问题。要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解决好部分群众上学难、看不起病、住危房等急迫的现实问题。要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有机统一。 四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救助措施,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要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同时,要堵塞漏洞,防止骗保和养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要继续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中西部发展水平相对好些的地区,要按照既定部署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可持续性。东部一些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要在目前发展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力,同时持续做好东西协作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这也是硬任务。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防止不切实际吊高胃口,避免盲目攀比。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 当前,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部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22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民营企业要在不断破解难题中前进
刷新重试诊断code:vid:uuid:requestId:播放时间:00:00 / 00:00确认取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联组会上,刘永好委员围绕民营企业化危为机作了发言。习近平在听取发言后说:“民营企业在中国这个希望的田野上,开始确实是一片荒芜。但是到今天,民营企业发展到如此之规模,起到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此之贡献,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去克服困难。”监制丨申勇记者丨史伟 王鹏飞 邢彬 李炜 彭汉明摄像丨李铮 石伟明 王哈男 张晓鹏 段德文 杨立峰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见到习近平总书记 湖北代表吃下发展定心丸
坐在总书记面前,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院长罗杰刚一开口,习近平总书记就认出了他。罗杰记得,总书记接过话说,“我知道你,你上次的讲话很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特别安排有深意
仅仅两个多月间,习近平总书记两度来到湖北人民中。 3月10日,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头,总书记亲赴湖北考察,为战“疫”把脉定向、加油鼓劲。70多天后,5月24日,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 对这一特殊安排,总书记道出了自己的考虑:“这次两会,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中央领导同志都减少了下团组次数。我特别提出湖北代表团一定得来一下。你们是湖北6000多万人民的代表,我要看望一下大家。”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释放了不同寻常的信号。 01/绷紧弦:决不让成果前功尽弃 疫情暴发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复工复产、复商复学的步伐也在稳步推进。 中国的战“疫”成果有目共睹。 5月24日,习近平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根据疫情防控最新形势,党中央适时作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重大判断。 此次在湖北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加强社区精准防控,扩大检测范围,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聚集性疫情仍然存在,湖北有时还出现散发零星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每天还有新增。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总书记用这句俗语,意在提醒大家,不能放松警惕、麻痹大意,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02/抢时间: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湖北经济重振面临较大困难。 对于这个现实,总书记是这么看的: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 5月24日,习近平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浴火重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期待。当前,摆在湖北面前的紧要任务,就是全力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如今,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已按下“重启键”,如何跑出“加速度”? “千方百计”——总书记讲的这四个字,铿锵有力。 两个多月前在湖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湖北最艰难的时期搭把手、拉一把”,发出了帮助湖北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的强劲信号。 这次在湖北代表团参加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湖北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出路径: ——党中央研究确定了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 ——加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切实做好“六保”工作; ——高度重视化解可能出现的“疫后综合症”; ——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中央企业要继续加大对湖北疫后重振支持力度,让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击鼓催征,乘风破浪。总书记一番话语,相信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了党中央重振湖北的决心和力度。 03/谋长远: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这次应对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3月10日,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当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巩固成效和筑牢防线的要求摆在了人们面前。正如总书记强调的,“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这次在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连讲了“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等8个“机制”。 总书记还提出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的5项良好社会风尚: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 如何把战“疫”经验和成果扩大化、机制化,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思考的重要课题。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张晓松、鞠鹏 统筹:杜宇、黄玥 主笔:孙奕 视觉: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2021-01-22 09:00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