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爱国,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具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仁人志士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人生理想。即使一时实现不了“平天下”的夙愿,也要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在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内涵和重点。在当代中国,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崇高道德义务。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有利于通过情感认同来增强政治认同,通过文化自信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针对有些人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各民族共同铸就辉煌历史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理环境、生产水平等有不小差异。中华民族要实现“一体”,必然“多元”。只有“多元”,才能“一体”,看似矛盾,却是必然。“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基本格局,而维护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纽带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理念形成很早,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强化。虽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秦朝以后中国在政治上的统一时期占2/3,而且越是分裂的时候越是渴望统一。爱国主义传统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维护祖国独立、统一而英勇奋斗。 南宋陆游在临死的时候仍然不忘国家统一,告示自己的后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的文天祥领兵抗敌,战败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进一步激起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何赶上甚至超过东西方列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一直到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都先后失败了,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仅没有破灭,反而更加强烈。正如林则徐所讲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和辉煌篇章。中国共产党也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付出了最大牺牲,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世界文明的消亡,大多数来自外族入侵。中华民族历史上也经历过无数次“外族”入侵,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历史。 新征程上,要高举爱国主义这面精神旗帜,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既防止大汉族主义和“夷夏之辨”,也防止本民族利益至上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要警惕任何形式的“去中国化”行为,对于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都要依法进行打击。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精神既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识,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不完全匹配。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例如,一些人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抹黑党史和国史、诋毁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试图挖掉爱国主义的文化根基。又如,个别国家挥舞价值观大棒,设置了一个个“话语陷阱”;利用网络等散布“中国崩溃论”“文明冲突论”等,竭力唱衰中国,打压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同历史上解决“挨打”“挨饿”问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样,今天解决“挨骂”问题,同样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勇气和智慧。当然,新征程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要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爱国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把个体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个体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9-10-22 09:00解放日报 -
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9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制定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刚表示,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其差异化的表现形态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焕发出磅礴的爱国主义激情。实践经验表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是时代要求,更是现实选择。唯有牢牢把握爱国主义的“根”和“魂”,才能加快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告诉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始终没有改变,新时代最鲜明的主题就是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表示,我们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把中华文明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也为全人类提供中华民族的智慧。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疲软,国际形势复杂,单边主义盛行,而这更需要我们坚定爱国主义精神,无惧艰难,凝神聚魂,众志成城,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伟大中国。 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中华民族历五千年而弦歌不辍,华夏文明历千万祀而与日月同光,中国人民能够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越过无数的急流险滩,从挫折中走向胜利,从绝望中走向辉煌,正是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深层动力。支振锋表示,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从血泊中站起,向敌人冲锋,将中华民族推向新的时代和新的辉煌。如今,爱国主义教育重在青年,要让祖国的下一代不忘我们走过的路,理解我们今天的路,奔向明天更辉煌的路。 爱国主义是个人和集体对祖国的一种态度,它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是可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献身的奋斗精神。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良书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爱国主义在新时代最生动的体现;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爱国主义在新时代最伟大的实践。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应对危机、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胡国胜表示,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因此,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挑战的需要。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将缺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就很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深刻理解时代主题 新时代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周良书谈到,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要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的命运不可分割,培养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主义感情,把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当前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在范玉刚看来,在新时代,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深刻理解时代主题,并把个人的人生奋斗、理想追求和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复兴关联起来,把小我融入时代大我的追求中,以每一个人的出彩人生托举时代的辉煌壮丽。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黄金战略机遇期。要提升中国的话语权,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就要增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明意识,不断提升中国社会文明程度。世界大国的竞争,需要依托硬实力作为坚实基础,更需要发挥精神意志的软实力。国家间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恰恰是精神。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随便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是民族意志的体现和价值引导的结果,是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浇灌出的文明之花。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胡国胜认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国家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党的领导,离开了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才是具体的、真实的。在新时代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19-10-18 08:00中国社会科学网 -
让“国之大典”激发的爱国主义永远高扬
从民族精神的宽广视野里看,“国之大典”没有结束,而是展现出新的起点,它积蓄的是在复兴之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的强劲动能,激发的是亿万中华儿女接续奋斗的精气神。
2019-10-18 09:00湖北日报 -
爱国精神 浩气长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也是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何更好理解爱国精神的悠长历史、丰厚内涵和当代价值,怎样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光明智库特邀专家展开对话。
2019-09-23 09:00光明日报 -
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三重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传承和价值旨归,在团结和凝聚中华儿女应对风云变幻的风险挑战中显示出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多维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9-08-13 09:00光明日报 -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生动再现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对阐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很有意义。
2020-12-20 09:00中国社会科学报 -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沧海桑田,世易时移。今天,虽然这一伟大壮举已过去80个春秋了,但经过岁月磨砺和历史积淀的伟大长征精神历久弥新,成为鼓舞和激励我们向着光明未来胜利进军的精神旗帜。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就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顽强拼搏。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西南政法大学4家科研机构入选重庆市首批新型智库
近日,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首批入选重庆市新型智库名单。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入选新型重点智库名单,“中国特色金融法治智库”入选新型培育智库名单。
2021-01-13 00:00 -
中国精神的新时代意蕴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中国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历程中,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阐释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一科学论述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继承升华,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探索的实践总结,照亮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道路。
2020-12-20 00:00新华日报 -
国际抗疫彰显中国精神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中国精神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一部发展史,不断传承、不断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有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改革开放后有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新时代铸就抗疫精神,它们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构筑起新的中国精神。
2020-12-20 00:00湖南日报 -
抗疫斗争彰显中国精神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彰显了中国精神坚不可摧的磅礴伟力。
2020-12-20 00:00新湘评论 -
中国精神凝聚战疫的中国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让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磅礴伟力。
2020-12-20 09:00南方杂志 -
疫情防控斗争彰显伟大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提升中国效率,中国效率展示中国形象。这次疫情防控斗争所彰显的伟大中国精神,已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0-12-20 09:00河北日报 -
坚定文化自信 提振伟大中国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躬身践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巨大优势。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方位体现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从形式到内容都互相作用、密不可分。文化自信提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支撑文化自信,两者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新时代,特别需要用文化自信提振伟大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020-12-20 09:00中国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