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精神的涵养与话语体系建构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是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入把握和研究阐释中国精神,对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0-12-20 09:00前线 -
在新时代赓续伟大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能够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当代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内核,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为主体,生发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推动形成了绵延几千年并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引领推动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赓续伟大中国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继续弘扬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爱国主义精神 推进新时代的伟大事业,需要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内聚力。中国精神,是由56个民族共同培育、锻造和浇铸的,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一个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内聚力,就会重演近代以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悲剧,而一旦万众一心地团结凝聚起来,便会形成无比强大、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从古到今,爱国主义精神都体现着这样一种伦理的属性,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患难与共,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没有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因此,新时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依靠、拥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继续弘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很强的破坏性。因此,持续深入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永远保持浩然正气,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就能把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继续弘扬奋发有为的改革开放精神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改革开放精神”概括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之下,经过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必然迎来新的改革、更深层次的开放。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其内因是穷而思变,主要解决做大蛋糕的问题,而进入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则是富而思进,主要解决分好蛋糕的问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激励当代中国人民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既有综合国力的较量,更是长期发展理念和执政能力的较量,从根本意义上说,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较量。因此,新时代继续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勇闯深水区,打破体制和利益的藩篱,人人做改革的拥护者、实践者,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公平公正地分享到改革成果,改革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开放的大门就会越开越大,前进的步伐就会越来越快,发展的势头就会越来越好,中国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继续弘扬攻坚克难的协同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像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高速铁路、航空母舰、5G通信、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今天,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越来越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因此,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继续弘扬攻坚克难的协同创新精神,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力气、真功夫,凝心聚力合作公关才能取得突破,把挑战变成机遇,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瞄准世界前沿科技,抢占大国产业制高点,着力下好创新这步先行棋,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继续弘扬一如既往的艰苦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弘扬奋斗精神,提出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具体包含为“四个奋斗”,即接力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在“四个奋斗”中,艰苦奋斗居于突出地位。因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不畏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作为艰苦奋斗的内核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艰苦奋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从艰苦奋斗中一步步走向未来,新时代须臾不可忘记艰苦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美好生活、民族复兴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提倡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去鼓励重新吃糠咽菜,更不是鼓励人们过劳而放弃应有的休闲,而是强调奋斗的过程中理应保持着这种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 继续弘扬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为世界谋大同精神 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更需要放眼世界,要有全球的视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睦邻和谐精神,又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接纳吸收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期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其他国家和人民。当前,发展仍是解决人类面临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联。2015年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实践,我们以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更加主动地吸取其他民族国家的精神智慧,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精神”就会逐渐进入国际视野,不仅会引起世界充分的关注,而且有可能成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崭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一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作者:何玉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研究》(19BKS107)的阶段性成果】
2020-12-20 09:00光明网 -
构筑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干训网深耕干部教育培训14年,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干部培训师资、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党政干部培训课程等,咨询电话:400-6007-016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河南林州: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河南安阳林县人民用10年在太行山上修建了红旗渠。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加农渠,红旗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建有“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灌45座,共计兴利库容6000余立方米,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形成“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
2019-09-29 09:00中国妇女报 -
精神之渠永不断流——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录
新华社郑州9月14日电 今年7月,红旗渠全面建成通水50周年。50年前,这里万人空巷、欢庆渠成。50年后,这里依然渠水奔流、激励人心。人们更多是在寻找那股永不枯竭的精神之源。
2019-09-14 09:00新华网 -
培育和弘扬时代精神
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恢弘时代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改革创新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是当下时代精神文化领域的精华,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弘扬这样的时代精神,对于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1-01-07 10:00吉林日报 -
沂蒙精神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结晶
党舟民水,载舟覆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先进集体意识,党的群众路线是铸就沂蒙精神的基石。
2020-12-20 09:00大众日报 -
深入研究阐释好红岩精神
重庆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等“红色三岩”保护提升,建设红岩公园,弘扬红岩精神。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020-12-20 09:00重庆日报 -
弘扬西柏坡精神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时指出,西柏坡“是立规矩的地方”,“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20-12-20 09:00光明日报 -
在弘扬西柏坡精神中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干训网深耕干部教育培训14年,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干部培训师资、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党政干部培训课程等,咨询电话:400-6007-016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西柏坡精神与中国梦的实现
【内容摘要】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革命胜利的动力源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用新时代延安精神助力改革开放
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的艰巨任务与延安时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在内陆区情与复杂环境上存在一定共性。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以及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应勇立潮头,充分焕发延安精神的指引作用、崭新动力与时代价值,发挥实事求是、无私奉献、改革创新、艰苦奋斗之延安精神的宏伟力量,推动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 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务实合作 在1942年中共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延安县同志们实事求是的布尔什维克精神。从实际出发,探寻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是延安精神给予我们的启示。在经济下行与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下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从内陆区情出发客观分析我们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面临的困难挑战。内陆改革开放注定与沿海改革开放有差异性,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要发扬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走符合地区区情和时代趋势的开放道路,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来看,陕西省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拓展,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以“强链、补链、扩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新动能、释放新动能。 立足非沿海非边线的内陆区位,携手中亚南亚西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坚持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走向更高层次的开放。在深度融入中以破茧重生的勇气与胆略融通陆空,打造“立体丝路”。通过“三个经济”的有力推进,聚集高端要素、激活要素活力、发挥辐射作用,构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化内陆瓶颈为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中形成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凝心聚力 延安时期,一批批怀有远大理想抱负的知识青年纷纷奔赴物质极度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延安,这是特殊时代的无私奉献精神。新时代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凝聚民心,依靠群众力量,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作用,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开放格局,以无私奉献的延安精神助推改革开放高地建设。 作为内陆开放重地,从宏观上要有奉献的全局意识,结合国家战略需要与西部地区特殊区情进行总体规划。要密切联系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发扬大公无私、忘我奉献的延安精神。在改革开放高地建设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地区信仰力、凝聚力、创新力,选贤与能,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省人才,发挥人力资源在深度开放中的作用。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改变项目导向的规划策略,避免传统项目规划中当前与未来发展的脱节问题。从人民需要出发,考虑特定国家异质性发展阶段及主导产业类型,构建更有利于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环境。在深度开放中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形成多层级、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在党的领导下汇集人民智慧与力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 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处理延安边区复杂的实际问题上,党领导我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推行了“三三制”、民主选举、减租减息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作为丝绸之路门户枢纽,陕西省在开放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因地理位置深处内陆也存在相对保守、缺乏开拓精神、改革魄力不足的短板,还未实现全方位开放,有待进一步提升开放层次。深度开放与勇于改革创新的延安精神有着内在一致性,建设深度开放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并提升发展质量,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的延安精神,积极开拓进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政府职能,激发市场热情,释放制度红利。内陆地区深度开放中政府要“无为而为”,无为并非消极怠慢,而是顺乎大道运行之规律的有所作为。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为与不为”的辩证法,在尊重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减少干预,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激活市场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促进各类要素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改革创新,以开放的胸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进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以“三个经济”补齐短板、放大优势,提升区域生产力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找准“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定位。积水成渊、积微成著,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共克时艰 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延安精神的标志性特征。党中央发动并领导边区及各根据地迅速开展自给自足的大生产运动,干部与人民同甘共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减轻群众负担,解决了极端困难条件下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新形势下,世情、国情、社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各类风险诡谲多变。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艰难险阻面前,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面对压制,勇于突破;应对风险,谨慎预防。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保持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居安思危、临危思进,用长远发展策略统筹助推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另一方面,规划好“真正过紧日子”的财政支出结构,力保民生与重点领域的同时,保障开放高地建设不缩水、不打折扣。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在民族危亡之际,党领导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赢得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将积贫积弱的中国带向民族独立、国力富强、全面振兴的新时代。正是依靠延安精神,我们党不断开创了革命事业的新局面、新篇章。新时代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不断丰富、继承、发展、升华延安精神,焕发其时代价值,使之成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2020-12-20 09:00中国社会科学报 -
群众路线:“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
【摘要】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延安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延安精神”将治党管党与革命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通过“延安精神”将治理与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以延安精神培植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对于走过90多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不忘本来,才有未来。认真研究、展示、传承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才能做到返本开新,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实基础。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弘扬井冈山精神 加快老区振兴发展
习近平同志2016年视察江西时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2020-12-20 09:00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