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近平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
新华社雅典11月11日电 当地时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巩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文明对话,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智慧。 当地时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习近平强调,我怀着对文明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来到希腊。每次你我之间的交谈,每次中希之间的交流,都能产生“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共鸣。这是因为中希作为两大文明古国,有着相通或相近的理念,也都经历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希友好不仅是两国的合作,更是两大文明的对话。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希望两国共同努力,深化合作,以跨越时空的文明成果,推动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倡导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让中希两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当地时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当地时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一是树立友好互信互利共赢的典范。要密切各层级交往,深化政治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继续给予对方坚定支持。要共建“一带一路”,将中欧陆海快线建成中欧货物运输和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要密切文化和奥运等领域交流,便利人员往来。 二是树立开放务实促进中欧合作的典范。中方愿同希方一道,推动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及中欧整体关系的发展。 三是树立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典范。人类应该秉持和追求高尚的情操,而不是奉行利己主义,一味追逐赤裸裸的利益。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和谐万邦”的理念,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中希都支持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明冲突谬论。双方应该继续发挥各自文化底蕴优势,共同打造不同文明以及各国人民和谐共处之道,为当今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提供更多有益启示。 四是树立协调配合维护多边主义的典范。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密切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合作,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地时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帕夫洛普洛斯表示,希腊人民对中国有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希中都是古老的文明国度。希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非凡成就感到由衷高兴。希中都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希腊坚决反对所谓“文明冲突论”,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不会产生冲突,冲突也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国家用“文明冲突论”来制定国家政策将是十分荒谬和非常有害的。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中国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国主张和平、和谐和平衡,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方案。希腊将继续坚定支持中方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热切期待同中国加强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积极同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相信习近平主席的访问将推动希中关系进入新的时代,迈上新的高度。希方愿继续致力于同中方一道,推动欧中关系的发展、促进中东欧-中国合作,携手为促进国际公平正义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会谈前,帕夫洛普洛斯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 当地时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这是会谈前,帕夫洛普洛斯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抵达时,受到帕夫洛普洛斯和夫人弗拉西娅热情迎接。 当地时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会谈前,帕夫洛普洛斯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帕夫洛普洛斯和夫人弗拉西娅合影。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仪仗兵身着传统礼服整装列队。习近平在帕夫洛普洛斯陪同下检阅仪仗队,军乐队奏中希两国国歌。两国元首夫妇分别同对方陪同人员一一握手。 当天,习近平向希腊无名战士纪念碑献花圈。 丁薛祥、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参加上述活动。(记者翟伟 黄尹甲子 魏建华)
2021-01-26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
1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马克龙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2021-01-27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夫妇在上海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夫妇
11月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上海豫园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5日晚在上海豫园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豫园内水廊轩榭,光影生辉。马克龙夫妇抵达时,受到习近平和彭丽媛热情迎接,两国元首夫妇互致问候。 两国元首夫妇偕行游园,宾主不时驻足,观赏江南园林景致。 11月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上海豫园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两国元首夫妇在玉华堂落座。习近平和彭丽媛愉快地忆及今年3月访问法国受到马克龙夫妇热情款待的情景。习近平说,欢迎马克龙总统再次访华并第一次来上海。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缩影,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演变。希望这次访问有助于你了解上海、了解中国。我和夫人选择在豫园款待总统先生和夫人,希望你们能领略中华园林之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带给不同国家民众的心灵体验是相通的,不同文化可以和谐共生。中法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代表,应该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马克龙感谢习近平和彭丽媛为他和夫人作出的热情周到安排。他表示,习近平主席今天上午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法方赞赏并欢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互利共赢。预祝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马克龙表示,上海令我惊叹,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的开放与未来。法中都拥有灿烂文明,都倡导不同文明包容互鉴。我期待这次国事访问取得圆满成功,为法中关系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11月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上海豫园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两国元首夫妇还观看了昆曲、越剧表演。中国艺术家们用昆腔演唱了法国喜剧《椅子》选段。 两国元首夫妇在九曲桥亲切话别,相约明日北京再见。(记者李忠发 温竞华)
2021-01-27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会谈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25日在人民大会堂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会谈。
2021-01-27 09:00互联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联合声明(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联合声明
2021-01-27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应约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应约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
2021-01-28 09:00互联网 -
栗战书同伊朗议长卡利巴夫举行会谈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25日在人民大会堂以视频方式同伊朗议长卡利巴夫举行会谈。
2021-01-26 11:48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晚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2021-01-23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
2020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2021-01-23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同萨尔瓦多总统布克尔会谈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3日在人民大会堂同萨尔瓦多总统布克尔会谈。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萨尔瓦多共和国联合声明(全文)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萨尔瓦多共和国联合声明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里南共和国联合新闻公报(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里南共和国联合新闻公报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同苏里南总统鲍特瑟会谈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27日在人民大会堂同苏里南总统鲍特瑟会谈。两国元首共同宣布,中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中共代表团访问多哥并举行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文版首发式
新华社洛美9月3日电 应多哥保卫共和联盟邀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率中共代表团于9月1日至4日访问多哥,分别会见总统福雷、总理克拉苏、国民议会议长采冈,并同保卫共和联盟主席团会谈,就进一步发展两国两党关系深入交流。 其间,曲青山在多哥国民议会大厦举行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文版首发式,并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世界意义。克拉苏总理、采冈议长和多哥政府、议会、媒体等各界代表约300人出席。 多方表示愿深化两国两党交流合作,与中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者肖玖阳)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中国教育闪亮“国际范儿”
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占在华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图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留学生毕业联欢留影。 (资料图片) “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在新时代中奋进,在大变局中前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迈上了新台阶。5年来,这张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变得更清晰、影响更为深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而中外合作办学、民间教育国际交流等形式,也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对外开放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中国正在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出“中国智慧”。 发展聚焦“一带一路”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刘锦介绍,2016年7月,教育部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7年5月,“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纳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2019年,中国与俄罗斯双向留学交流人员规模突破10万人,提前一年实现两国元首确定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签11份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已累计覆盖54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中国各级各类教育赴境外办学稳步推进,《高等学校赴境外办学指南》正式发布,“鲁班工坊”建设加快,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建设试点启动。而在2020年9月1日,迪拜中国国际学校作为首批试点也迎来了正式开学。 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教育的全球行动力得以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引进国外高水平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国内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在读学生已超过30万人,我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合作方。此外,围绕‘双元制’模式深入开展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推动完善现代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刘锦说。 助力全球教育治理 “十三五”期间,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是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进者。 “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减贫国际合作,一方面,通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质量提升项目、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项目,为国内教育脱贫攻坚助力;另一方面,积极分享我国教育脱贫经验做法,为教育减贫国际合作赋能。”刘锦说。中国高校和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了大量管理和技能人才,并与世界银行等机构合作帮助东非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支柱性产业的学科骨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全球最大的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最重要的人文治理平台,“十三五”期间,通过密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合作,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迈出新步伐,贡献出中国方案。 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合作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2016年)、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2017年)、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两次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围绕国际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等与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国际教育领域热点和前沿议题,积极同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深入推进民间交流 “十三五”期间,中国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全面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外交大局,建设了主体多元、覆盖广泛、规模庞大的网络体系,开展了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交流活动,为提高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引领,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参与中美、中欧等十大人文交流机制,承办四届中美省州教育厅长对话、中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论坛、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五次会议等活动;实施‘知行中国’系列项目、艾森豪威尔基金会—中美高级学者交流等品牌项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介绍说。 已成功举办了21届的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也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主要活动之一。“十三五”期间,共举办了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3届中国国际教育展、109场年会研讨会,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所院校参展,参观展览人数超过24万人。 在职业教育方面,为助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十三五”期间,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正式实施,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论坛暨特色合作项目成果展正式举办。除此之外,还发起成立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引领高职院校境外办学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824对学校参加中美千校携手项目、185对中英学校参加中英伙伴学校交流计划、150对中法学校参加中法百校交流计划,近6万名学生参加中法中学生数学交流活动,758名中学生、144名教师赴26个国家住家交流。另外还有34个国家的1654名中学生来华学习,千名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王永利说。 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与此同时,通过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为世界教育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5年来,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设立的长城奖学金共资助来自82个国家的291名学生来华学习。连续实施中非信托基金项目,惠及10个非洲国家,在支持项目国教师培训、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2030年教育目标实施,是该行动指导机构——2030年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也是2030年教育监测指标技术合作组和教师工作组等工作机制成员。”秦昌威说。中国深入参与《承认高等教育相关资历全球公约》和《开放式教育资源建议书》等准则性文书磋商制定工作。目前,中国已有9个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网络。 秦昌威表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多个合作平台,完善合作格局。依托有关高校和地方合作设立国际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国际工程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和教师教育中心等4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在华设立的教育类二类机构达到5个;设立了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和平学、工业遗产、文化遗产法等6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在华设立的教席达到20个。这些中心和教席在教育扶贫、教师培训、疫情期间推广在线教育等方面为国际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记者孙亚慧 )
0000-00-00 00:00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