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弘扬伟大劳模精神 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华社发
2020-12-24 09:00光明日报 -
邱少云:烈火真金铸英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威胁着新中国安全。1950年10月,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开赴朝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诞生了许多英雄,邱少云就是其中之一。
2021-01-14 09:00重庆日报 -
弘扬奉献为核心的董存瑞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4年前,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年仅19岁的董存瑞烈士舍身炸暗堡,为战友们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表现出了对党无限忠诚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董存瑞精神根植于隆化大地,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特别是其折射出的以“不怕牺牲、勇于奉献”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需要用这种精神来凝聚党心民心,不断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扎实有效的举措、行动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八桂大地牢牢扎根
当前,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后冲刺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汇聚磅礴力量。
2020-07-26 09:00光明日报 -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2019-12-25 09:00人民日报 -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厚植爱国情怀
红色基因根植于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熔铸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精神支柱,成为共产党人的遗传因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传承红色基因与厚植爱国情怀具有内在契合性。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9-12-24 09:00广西日报 -
讲好“爱国主义”这堂思政课
当前,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已进入高潮,高校在主题教育中从情感、文化、实践三个层面讲好“爱国主义”这堂思政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12-16 09:00中国教育报 -
奏响新时代爱国主义最强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形势任务发生很大变化,迫切需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战略谋划,作出全面部署。
2019-12-05 09:00新华日报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回答了爱国主义教育教什么、教育谁、怎么教等基本问题,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
2019-12-05 09:00江西日报 -
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印发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指导。
2019-12-03 09:00中国社会科学报 -
以爱国主义凝聚复兴力量
有一种信念,可以统一意志,凝聚力量;有一种追求,可以锤炼筋骨,塑造灵魂。这种信念和追求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选择。
2019-11-28 09:00江西日报 -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托举民族复兴之梦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热烈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振奋九州,激荡在中华儿女心头。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感奋不已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始终是贯穿国人70年奋斗征程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爱国主义,是激发中国人民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历史伟力。当前,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的思想观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对于推进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认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从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到消灭阶级,再到建立自由发展的社会联合体,共产党人的纲领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作为幌子、维护自身利益的所谓“爱国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但并不否认无产阶级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只不过,“本身暂时还是民族的”无产阶级,其爱国主义服从于获得解放这一目标罢了,而且在联合本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作斗争的过程中,显现出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100年前,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本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发起了五四运动。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青年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唤醒了中国劳苦大众,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更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反帝反军阀的实践斗争中不断成长起来,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干部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坚强的领导主体,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从这个角度讲,爱国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历史基因。 在当代中国,中国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才能保持生命力、号召力,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历史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真理相结合,能够迸发出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强大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中,也必将进一步凝聚起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实践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强调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精神,另一方面又承认精神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对物质有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如果党员干部理想动摇、宗旨淡化,人民群众精神萎靡、贪图安逸,那往往可以干成的事情也干不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推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体的增加、价值观的多样化、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为社会整合增加了很大难度。然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无比艰巨,要求我们必须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画好最大“同心圆”,同时发挥意识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把个人志向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把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唤起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无疑是提高社会整合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方式和现实途径。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中,全面呈现了未来“真正共同体”的基本样态和实现路径。建立“真正共同体”,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为应对全球化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顺时应势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在理论上与“真正共同体”相契合,在内容、目标和价值取向上则与广义的爱国主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众所周知,爱国主义的主旨和核心即维护国家全局、长远和根本利益,然而在全球化时代,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我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已经克服了地域、民族和个体的狭隘性,转而追求着眼于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自2013年提出后,伴随着习近平主席出访的脚步,被播撒到越来越广袤的大地上,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都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理论,拥有相同的内涵实质和一致的发展愿景,前者是对后者的丰富发展,是后者在当前形势和现实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拓宽了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视野,一方面强调要将国家发展放到人类命运的大局中思考、谋划与布局,另一方面倡导国家之间合作共赢,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现了爱国主义的扩展、深化、重塑,推动了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各地方、各行业、各岗位当行动起来,“共升一面旗,同爱我的国”,让爱国主义精神高高飘扬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高高飘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阵地上,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作者系河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2019-11-18 09:00河南日报 -
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
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2019-11-13 09:00人民日报 -
爱国主义的四重意蕴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总的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不懈的价值追求,充满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彰显着人们的坚定信念,体现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四重意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019-11-07 09:00经济日报 -
在主题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通知指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明确定位 强化爱国责任与担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祖国”二字,让多少人心中涌动激情,让多少人眼里泛起泪花,让多少人血管奔腾热血。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35年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振奋全校师生乃至国人的爱国之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主流,在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实践要求。从根本上看,爱国主义总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时代条件下存在和发生,把握时代旋律、融入时代实践、契合时代要求是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而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卫国之基,更是兴国之魂和强国之要。 把握要求 恪守爱国原则与价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无法与中国共产党分割开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与党的领导、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紧密联系的时代主题,必须也只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更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应有之义。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一直体现在追求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主题和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提高人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与深度融合。 探索路径 增强爱国动力与实效 深化理论研究,从思想根源上清除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对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要努力从理论上讲清、说明,要深入辨析各种思潮的理论内涵,辩证地分析其历史过程和现实价值,消除人们的认知误区和思想疑惑,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本清源。 开展世情国情党情教育,明晰当代中国的历史与时代方位。世情教育是为了让人们在世界格局中对比和了解中国的方位,国情和党情教育是为了在历史过程和今昔比较中把握中国前途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作为。通过系统的世情国情党情教育,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国运与党史的统一关系,有助于认清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状况和远景目标,有助于增加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与实践认同。 (作者:钟宪章,辽宁省委党校教授)
2019-11-01 09:00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