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近日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的精装版和平装版(6月29日摄)。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近日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一重要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该书作了必要注释。该书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时间内的图片41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021-01-21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 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新华社银川6月1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全国“两会”工作部署,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2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弘扬西迁精神 矢志爱国奋斗
百廿年来,从“兴学强国”到“西迁精神”,西安交通大学深深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之路。爱国奋斗,是激励一代代交大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是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勇于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
2021-01-14 09:00中国青年报 -
弘扬西迁精神 矢志爱国奋斗
百廿年来,从“兴学强国”到“西迁精神”,西安交通大学深深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之路。爱国奋斗,是激励一代代交大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是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勇于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西迁精神就是爱国奋斗精神,我们要深刻领会其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心中高高扬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旗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深刻认识爱国奋斗精神的历史逻辑 交通大学自诞生起就“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甲午战争前后,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开办新式学堂的设想。1896年,盛宣怀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创建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开启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新篇章,也奏响了爱国奋斗的序曲。 交大人爱国奋斗的精神气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了提升和绽放。1955年,交通大学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主体内迁西安,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为精髓的西迁精神既崇高又平凡,既特殊又普遍,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文化发展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西游”一直寄托着中华民族开拓、融通的情结。特别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打开了一扇如此重要的大门——丝绸之路。从此,悠长的岁月里,丝绸之路在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间,搭建起交流对话的桥梁,承担了世界文明主轴这一伟大的历史作用。 随着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工商业的繁荣,黄河中上游,西北大陆,迟滞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积极寻找新生命,成长新力量,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增长极。因此,使西部与东部发生对流,力求平衡充分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大学,作为知识分子云集之高地,原始创新聚集之场所,青年才俊成长之起点,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强国中理应承担重大使命。交大西迁正是新中国不断开拓发展的完美赓续。与此同时,建设和发展好西安交通大学,其当代价值愈益凸显。 深刻领会爱国奋斗精神的理论逻辑 一个大学的精神,一要溯其历史,观其由来演进;二要看其教育理想的建立和实施。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教育理想中,从历史到今天,爱国奋斗毫无疑义地处于核心地位,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凝练表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砥砺前行。 交通大学从创建南洋公学,拓荒蒙昧以造就“桢干大材”,到唐文治培养“领袖人才”“奇才异能”,以“第一等人才观”陶冶学生品行,办出“中国第一大学”的努力,再到叶恭绰、淩鸿勋、蔡元培、黎照寰等多位校长秉持“造就交通专门人才、力图高深学术之发展”的宗旨,办出一流工业大学的实践,无不体现出交大人爱国奋斗、争创一流的气魄胸襟。迁校西安后,交大人擎起“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大旗,彭康校长提出西安交大“要赶上世界最好大学”“要多培养几个钱学森”,这是交大一贯坚守的追求卓越思想的体现。交大人在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中,不断砥砺前行、奋勇拼搏,塑造出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新使命,交大人深刻认识到爱国奋斗是激扬新时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必然要求,自觉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勇于担当、奉献国家。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进一步丰富了西迁精神的新内涵,开展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旗帜的活动;倡导和做强具有时代特征和交大特色的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铸就了新时代交大人的精神风骨和优秀品质。 深刻理解爱国奋斗精神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应当理解为立足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对于西安交通大学来说,就体现在“扎根西部”的办学定位。60多年来,西安交大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超过27万的各类人才,其中40%的毕业生在西部就业。“十三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程”,为国家尤其是西部输送更多更优秀人才。这所大学的专业、技术和声望,成为西北发展的引擎与基石。一所大学的兴衰变化,无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密切。在这个意义上,定在中国的西北部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是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是对西北地区发展面貌、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脱胎换骨的全面变革。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交大人始终怀着向世界高等教育顶尖水平看齐的抱负。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2019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拔地而起,旨在打造“国家级学镇”推动城市群融合,打造争创“双一流”的“集团军”,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的自身优势,探索建立校区、社区、园区“三位一体”式的21世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努力做好西部高校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引领者”。 新时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践,不仅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民族复兴大业,也在向世界不断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今天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扬帆入海、百舸争流,努力成为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关键引擎和动力,为世界教育和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初心引领未来,使命呼唤担当。西安交通大学将牢记总书记发扬好西迁精神的嘱托,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教育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铁肩膀”“硬腰杆”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奋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2021-01-14 09:00中国青年报 -
兵团精神:屯垦戍边铸忠诚 开拓进取谱新篇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不列入军队编制,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防。66年来,为了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兴旺、边疆的繁荣,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赞歌。
2021-01-14 09:00光明日报 -
做新时代兵团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兵团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兵团表现,随你走进兵团哪个角落,你或许“看不见”“摸不着”,但你一定能体会到。诚如马克思所说:“是生活规定了意识的内容。”60多年前,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边疆,他们和广大军垦战士携手同心
2021-01-14 09:00兵团日报 -
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
新疆地大物博,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必须融入新疆、了解新疆、奉献新疆,才领悟到新疆精神。同样,只有你融入兵团、了解兵团、奉献兵团,才有可能感受兵团精神。模范履行职责使命,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就要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人 天山南北创奇迹
曾经,在一望无际的亘古荒原上,兵团人建起一座座新城,一个个以“八一”、“七一”命名的企业在新疆现代工业史上留下辉煌篇章,一片片阡陌纵横的良田给新疆现代农业留下永不消失的绿洲。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发扬“右玉精神” 建设美丽中国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曾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6%,创造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铸就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
2021-01-14 09:00光明日报 -
论“右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山西省右玉县位于晋西北塞上一角,毗连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处潜在沙漠化高寒地带,国土面积1964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9.5%,年平均气温3.6摄氏度,无霜期不到100天,总人口10.6万。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县、穷县,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就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进而奔向富裕和文明。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永远经受住历史的检验
一个连队连着一座城市,一座城市传承一种精神。习主席在一个重要场合明确指出,“‘南京路上好八连’可是我军的一面旗帜啊!”
2021-01-14 09:00互联网 -
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 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广大干部,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2021-01-14 09:00光明日报 -
今天,我们为什么更需要“两路精神”
提起慕生忠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要说起通往西藏拉萨的川藏公路(318国道)和青藏公路(109国道),大家一定知道,或许很多人还不止一次地往返过这两条现代化的进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就像两条洁白的哈达飘扬在了青藏高原,在拉萨相会,把西藏和祖国大家庭紧紧连在一起。每当我们行驶在风景如画的雪域高原,就会被当年修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建设者的家国情怀,以及铸就的“两路”精神深深打动。
2021-01-14 09:00上观新闻 -
弘扬“两路”精神 献身强军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强调:“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
2021-01-14 09:00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