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不言败——四论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
这世上,总有一种力量,能够抵抗时光的冲刷,跨越激流险滩,实现伟大梦想。这世上,总有一种精神,能够穿越历史的回响,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超越自我,永不言败。这力量,是中国力量;这精神,是女排精神。
2021-02-13 09:00中国体育报 -
奋斗是女排精神的永恒主题
9月28日,中国女排主帅郎平的话在女排世界杯上再一次得以实现。在3比0干脆利落地战胜塞尔维亚女排之后,中国女排以十连胜如愿在日本大阪提前一轮蝉联女排世界杯冠军,也第十次登上世界之巅。这支承载了中国体育诸多荣誉与期待的集体,又一次成功地捍卫了“三大球”的尊严,并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出了一份富有意义的礼物。
2021-02-13 09:00中国体育报 -
女排精神,最是拼搏动人心
中国女排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郎平永远不满足,永远学习。作为中国女排队员时,她就已经非常优秀,与美国名将海曼、古巴名将路易斯并称为上世纪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但她不满足,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学习现代体育管理。她不是低水平重复,而是持续提升自己对战术的认识、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对运动员的认识、对团队管理的认识,甚至可以说,对自己的认识。
2021-02-13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致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贺电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贺电。贺电全文如下:
2021-01-29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致电祝贺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
新华社日本大阪9月29日电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卫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电,向中国女排全体队员、教练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你们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夺得了冠军,成功卫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你们在比赛中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2019年女排世界杯9月14日至29日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连克强手,取得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1981年,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创造了“五连冠”的辉煌成绩。38年来,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三大赛事中屡创佳绩,形成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
2021-01-29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给巴布亚新几内亚乒乓球运动员复信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日前,巴布亚新几内亚乒乓球运动员罗伊致信习近平主席,衷心感谢习近平主席支持巴新乒乓球事业发展,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希望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良好意愿。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罗伊,鼓励两国青年为深化中国和巴新友好关系作出积极贡献。
2021-01-29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和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共同参观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
新华社雅典11月11日电 当地时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夫妇陪同下,共同参观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
2021-01-26 09:00互联网 -
筑牢新时代强军事业的坚实基础——全军部队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加强基层建设综述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一个由100面功勋荣誉战旗组成的方队气势如虹,震撼人心。
2021-01-27 09:00互联网 -
山东大学3门思政课程入选全省思政课“金课”建设名单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建设名单,山东大学共有3门思政课程入选建设名单。
2021-01-26 15:14 -
厦门大学中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培训班开班
1月20日上午,厦门大学党委党校(第175期)中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培训班在颂恩楼220会议室开班。
2021-01-25 17:48 -
习近平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向我国参赛选手和从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祝贺。
2021-01-25 09:00互联网 -
华中师范大学帮扶云南牟定县提升高中办学质量 在大山深处播种“希望之花”
“真没想到山窝窝里的娃儿也能考上名牌大学!”家住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老厂村的刘朝聪今年高考成绩不错,他父亲提起这件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妻子因病长期卧床,我也只能留在老家靠种几亩薄田、养几头猪维持生活。今年孩子考上了好大学,我们全家都有了希望。” 牟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自国家实施“滇西扶贫”计划以来,接到帮扶任务的华中师范大学与当地政府合作创办了华中师范大学牟定附属中学(简称牟定附中)。在进行“校院处+县乡村”立体化帮扶的基础上,华中师大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优势,将合作办学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当地高中办学质量,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在老少边穷地区,抓教师队伍建设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关键。向薄弱校输送或帮助其培养优秀校长、教师,是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现状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在华中师大校长郝芳华看来,面对牟定县教育全州排名倒数、群众怨言颇多的情况,必须从顶层设计、基层管理、师资培养等多个维度逐一对症下药。 针对当地学校办学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华中师大派出校内知名教育教学专家前往牟定进行实地考察、把脉问诊,拟定五年发展规划、课堂改进方案、智慧校园建设等路线图。 为了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华中师大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选拔优秀管理团队直接托管牟定附中,以权、责划分为核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构建处室监督和级部办学的平行组织架构。 着眼提升牟定教师队伍活力,华中师大派专家帮当地制定完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度、评优评先办法、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10余项管理制度,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研主动性。 此外,华中师大还在牟定成立教师培训基地、教师学历提升函授班,多次派出华师一附中教师指导团队进行教研引领,从牟定选拔80余名骨干教师前往华师一附中跟岗学习。 自合作办学以来,牟定附中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高考屡创佳绩,同时,学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也持续发力,近40个学生社团在省市各项活动中获奖数百次。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华中师大党委书记赵凌云表示,“从彩云之南到雪域高原,从塞上绿洲到大漠戈壁,学校常年坚持帮扶国内薄弱地区基础教育,将自身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教育力量相对薄弱地区,为乡村教育振兴撒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记者程墨 通讯员梁伟 毛军刚)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为课堂增效 给学生减负 让教学提质 ——宁夏纵深推进创新素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讲台讲一讲?”“我们来做个比赛……”10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十八小学四年级(2)班,语文老师全婧正在上一节古诗词课《王戎不取道旁李》。黑板是多媒体屏,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平板电脑与多媒体屏相连接。这节课,全婧一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分组表演,很少讲述,学生们却在欢声笑语、掌声阵阵中把整篇课文学深、学透。 银川市兴庆区第十八小学的学生通过平板电脑进行课堂学习。 这是目前宁夏中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一节将创新素养融入课堂的课程。如何开发、养成学生创新素养,破解青少年基础知识牢固,但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难题? 2015年起,宁夏率先在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创新素养教育;2018年宁夏在全区初中及以下学段全面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五年来,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宁夏中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艺术鉴赏力、学习兴趣等名列全国前茅,教师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竞赛中取得佳绩,中小学课程丰富了、课堂变活了、孩子们更爱学了,宁夏教育的未来也自此而变。 “在课堂中,我们把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课前请学生先行自学,带着问题来到课堂;课上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则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陪伴者、引领者,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全婧告诉记者。对于课堂的转变,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家长们也非常欢迎。“我发现教学模式转变后,孩子各种能力都有了提升,不仅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因为是小组式教学,和同学相处也更融洽了。”家长余翠萍说。 据了解,为纵深推进创新素养教育,这五年,宁夏一方面聚焦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三大核心要素,将创新素养通识教育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转变从教者思想,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学校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真心赞同学校的改革,真正配合教师的教学,形成了校内校外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的合力,让创新素养教育顺利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宁夏深刻把握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学前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直观具体的思维和初步的动手能力;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初中注重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创新人格、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科都彰显创新素养教育的要求。同时,充分发挥中考作为创新素养教育“指挥棒”的作用,在2018年的中考改革中,对科目设置、组考形式、命题质量、赋分办法、综合素质评价等进行了系统重构,将体育变为独立学科,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三选一”变为“三门考”,引导广大师生在提升创新素养教育水平上下足功夫。 因为实施创新素养教育大力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有了时间发展更多兴趣和爱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重、身体素质下降这一现象,我们尝试利用课堂上节约出来的时间,有计划、多方面地把学生感兴趣的、健康而有活力的运动、舞蹈、音乐等引入校园,让校园充满时尚和朝气。”银川市兴庆区第十八小集团校校长曹鸣雁表示。
0000-00-00 00:00宁夏日报 -
开放,开启中国教育新篇章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战略部署,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截至目前,作为教育开放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教育部和各省市审批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计2405个,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与52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开放,带给中国教育新气象,开启中国教育新篇章。 打开“窗户”:相送“希望”“幸福” 初冬的暖阳,洒进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教室。 一堂课临近尾声,61岁的俄罗斯籍外教娜杰日达·瓦西里耶夫娜·拉祖姆科娃轻轻起了个头,带领学生们深情地唱起俄文歌曲《哦!严寒啊严寒》。 “孔夫子的家乡曲阜是座安静而美丽的小城。在我心中,这里是最适合读书人做学问的地方。”拉祖姆科娃说。 得益于俄罗斯秋明国立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的友好合作,5年前,精通俄语、法语、意大利语等6门语言的拉祖姆科娃从家乡秋明市来到孔子故里,教授俄语与俄罗斯文化。 在俄语中,“娜杰日达”是“希望”的意思,拉祖姆科娃十分乐意学生们称呼她“希望老师”。她教的多名学生多次在高校俄语大赛中获得佳绩,有的学生还因此得到公派留学机会,这让她特别高兴。 俄语系2018级学生刘连旭说,拉祖姆科娃严谨、敬业,她的课程,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我教学生们俄语,为他们打开一扇希望的窗户;他们教我汉语,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文明的窗户。”拉祖姆科娃说,过去5年,是她30多年教育生涯最高产阶段,她与中国同事一道,撰写了3部专著,发表了30多篇论文。 拉祖姆科娃介绍,每次回俄罗斯度假,她都乐于向人们讲述在中国的见闻与感悟。其中,谈的最多的还是孔子及其“有教无类”“学而不厌”的教育思想。她爱给俄罗斯孩子们讲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让他们学会帮助和同情弱者。 两年前,拉祖姆科娃获得“齐鲁友谊奖”,这是山东省为表彰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励。在中国的这些年,她以曲阜为圆心,走过哈尔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等10多个城市,但曲阜始终占据心中特殊的位置。 “曲阜保留了古老中国许多原生的、民族的文化基因。”拉祖姆科娃说。 言谈中,记者了解,拉祖姆科娃十分珍惜在中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原本去年已到期,但她第二次续签任教合同,再续与孔夫子的缘分。 “追随孔子的脚步,你就会幸福。”拉祖姆科娃给记者写下赠言。 网红“洋教”:亲历、共享发展 往蜡烛上喷“水”,蜡烛升腾起火焰;往化学器皿里加入液体,绿色泡沫蹿至屋顶……一身白大褂、戴着护目镜、发须花白的“洋教授”戴伟,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中国孩子们展示化学世界的神奇,引来“哇”声一片。 戴伟今年61岁,来自英国,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这位拉祖姆科娃的同龄人,20年前就来到了中国的大学校园和实验室,一直没有离开。 上个世纪80年代,戴伟第一次来中国参加国际会议,爱上了中国。1996年,这位年轻的化学家接到北京化工大学的邀请后,辞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化学系教学委员会主席职务,来到北京。 当时,中国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待遇等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我英国的同学、同事都不理解我的选择。我说,我相信中国的发展潜力,几年以后你们来中国看看,才能明白我为什么要来中国。”戴伟回忆说。 来到中国后,戴伟成为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聘教授。2001年,他荣获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政府友谊奖。200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是我国颁发给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 戴伟表示,中国大学教育及科研领域的飞速发展让他感受最深;作为亲历者和共享者,特别庆幸当年的选择。 去年以来,戴伟开通短视频和微博账号“戴博士实验室”,将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上传网络,成为“网红教授”,目前粉丝已超过300万。 再过几年,戴伟就要退休,他表示将继续留在中国从事科普工作。 “很高兴能继续在中国进行科学传播,继续见证中国创新发展新气象。”戴伟说。 合作办学:共享“融合”“情谊” 古城苏州,有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外国老人,每天骑着自行车,怡然穿行于大街小巷。他是江苏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古德曼。 “20世纪70年代我来中国读书时,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只有80万,现在这个数字已接近4000万。这是非常惊人的变化!”古德曼说。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建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职员工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籍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0%。 早在1976年,古德曼就曾来华留学。40多年来,他多次深入中国各地参观考察。2014年,已经退休的他来到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所大学,继续教育和研究事业。 古德曼认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把中国的教育精华和西方高等教育的成功实践融合在一起,是了不起的成就。目前,该校拥有1.7万名学生,发展迅猛。 “过去50年,我先后在世界上7所大学工作过。‘大学’是催生思想和学习的地方,而它就在这里。”古德曼说,自己有一个梦想,要为共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出力。 2019年3月的一天,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东帝汶总理夫人伊莎贝尔在信中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品质、对东帝汶人才培养的帮助表示赞赏和感谢。 2017年底,来自东帝汶的45名学员到达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为期1年的非学历培训。 电工技术、数控加工、计算机绘图及产品设计、企业实践……“干货”满满的培训紧张有序地展开。学习之余,中国师生经常邀请东帝汶学员一起用餐、过周末。 “班主任老师就像我的第二个妈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东帝汶学生乔迪说。 结束学习回国的那一天,东帝汶学生的行囊里塞满了中国结、香包等纪念品。“他们说,他们想把一年里的回忆,全部打包带回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应媛波回忆。 记者了解,近年来,浙江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与规模,让中国教育的“朋友圈”汇集更多人气与情谊。截至2017年,浙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已达18743人。(记者 魏圣曜 胡浩 陈席元 魏梦佳 顾小立)
0000-00-00 00:00新华社 -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高度评价了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对在新时代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支持工会组织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作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团结动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建功新征程的强大动员令。
2020-11-26 09:00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