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疫情防控斗争彰显伟大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提升中国效率,中国效率展示中国形象。这次疫情防控斗争所彰显的伟大中国精神,已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0-12-20 09:00河北日报 -
坚定文化自信 提振伟大中国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躬身践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巨大优势。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方位体现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从形式到内容都互相作用、密不可分。文化自信提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支撑文化自信,两者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新时代,特别需要用文化自信提振伟大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020-12-20 09:00中国纪检监察 -
用中国精神打赢中国战“疫”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问浩瀚苍穹、万里江山,什么亘古不老、巍然屹立?答案,清晰地写在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深深镌刻在党政军民勠力同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中国精神!
2020-12-20 09:00解放军报 -
构筑中国精神 开启国家现代化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们把这一重要论述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可以认识到伟大精神力量对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意义。作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将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精神指引,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实践指向。
2020-12-20 09:00宁夏日报 -
中国精神的涵养与话语体系建构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是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入把握和研究阐释中国精神,对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0-12-20 09:00前线 -
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 书写新时代的史诗传奇
70年前,面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同志这样说:“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70年后,面对盛世的人民共和国,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回望走过的路,展望前行的路,我们倍感自豪,也倍加珍惜。70年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中国人民创造的。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也一定会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实现。
2020-12-20 09:00成都日报 -
中国精神激励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回首七十年,我们为中国人民创造的不朽伟业而自豪,更为建设、改革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而感动。
2020-12-20 09:00经济日报 -
在新时代赓续伟大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能够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当代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内核,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为主体,生发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推动形成了绵延几千年并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引领推动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赓续伟大中国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继续弘扬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爱国主义精神 推进新时代的伟大事业,需要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内聚力。中国精神,是由56个民族共同培育、锻造和浇铸的,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一个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内聚力,就会重演近代以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悲剧,而一旦万众一心地团结凝聚起来,便会形成无比强大、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从古到今,爱国主义精神都体现着这样一种伦理的属性,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患难与共,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没有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因此,新时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依靠、拥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继续弘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很强的破坏性。因此,持续深入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永远保持浩然正气,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就能把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继续弘扬奋发有为的改革开放精神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改革开放精神”概括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之下,经过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必然迎来新的改革、更深层次的开放。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其内因是穷而思变,主要解决做大蛋糕的问题,而进入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则是富而思进,主要解决分好蛋糕的问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激励当代中国人民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既有综合国力的较量,更是长期发展理念和执政能力的较量,从根本意义上说,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较量。因此,新时代继续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勇闯深水区,打破体制和利益的藩篱,人人做改革的拥护者、实践者,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公平公正地分享到改革成果,改革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开放的大门就会越开越大,前进的步伐就会越来越快,发展的势头就会越来越好,中国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继续弘扬攻坚克难的协同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像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高速铁路、航空母舰、5G通信、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今天,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越来越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因此,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继续弘扬攻坚克难的协同创新精神,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力气、真功夫,凝心聚力合作公关才能取得突破,把挑战变成机遇,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瞄准世界前沿科技,抢占大国产业制高点,着力下好创新这步先行棋,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继续弘扬一如既往的艰苦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弘扬奋斗精神,提出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具体包含为“四个奋斗”,即接力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在“四个奋斗”中,艰苦奋斗居于突出地位。因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不畏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作为艰苦奋斗的内核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艰苦奋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从艰苦奋斗中一步步走向未来,新时代须臾不可忘记艰苦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美好生活、民族复兴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提倡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去鼓励重新吃糠咽菜,更不是鼓励人们过劳而放弃应有的休闲,而是强调奋斗的过程中理应保持着这种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 继续弘扬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为世界谋大同精神 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更需要放眼世界,要有全球的视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睦邻和谐精神,又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接纳吸收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期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其他国家和人民。当前,发展仍是解决人类面临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联。2015年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实践,我们以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更加主动地吸取其他民族国家的精神智慧,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精神”就会逐渐进入国际视野,不仅会引起世界充分的关注,而且有可能成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崭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一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作者:何玉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研究》(19BKS107)的阶段性成果】
2020-12-20 09:00光明网 -
构筑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干训网深耕干部教育培训14年,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干部培训师资、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党政干部培训课程等,咨询电话:400-6007-016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干训网深耕干部教育培训14年,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干部培训师资、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党政干部培训课程等,咨询电话:400-6007-016
2020-12-20 09:00互联网 -
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红旗渠精神是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人类精神高地,已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2020-11-16 09:00“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
河南林州: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河南安阳林县人民用10年在太行山上修建了红旗渠。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加农渠,红旗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建有“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灌45座,共计兴利库容6000余立方米,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形成“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
2019-09-29 09:00中国妇女报 -
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党史》二卷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
2021-01-07 10:00人民政协报 -
不忘初心 彰显时代精神
不忘初心,这既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激励我们党永远坚守和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创新实践中淬炼党性、保持党性纯洁的修养功夫。
2020-09-02 09:00天津日报 -
时代精神主题化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极富洞察力地提出,“我们的时代”的根本特征和基本标志,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深刻地表现在,“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性的活动”
2021-01-07 10:00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