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载人航天精神:勇于攀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这是17年前的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舱门关闭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透着乐观、自信。
2021-02-12 09:00光明日报 -
弘扬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飞向九天,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号召与誓言终成现实。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的又一里程碑式壮举。50年来,航天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不断演绎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2021-02-12 09:00人民日报 -
“长五”复出背后的强大精神力量
似一条喷火的巨龙,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五”)腾空而起,冲向浩瀚的太空,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五”划过天际的光芒,是航天精神在熠熠生辉。
2021-02-12 09:00科技日报 -
“红船精神”与航天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他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021-02-12 09:00互联网 -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航天人以奋力拼搏,敢于胜利的气概和勇气,又一次取得骄人业绩。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迈向航天大国的步伐铿锵有力。祖国为之骄傲,人民为之自豪,世界为之喝彩。
2021-02-12 09:00互联网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对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并参加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同舟共济,成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重重困难,夺取了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重大胜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为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工程全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最新成就,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而不懈奋斗,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远。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艰巨繁重,面临的困难和考验严峻复杂。希望你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再立新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2020年5月5日
2021-01-23 09:00互联网 -
中国航天人访问小学激发小朋友的太空梦
新华社海口11月25日电 在嫦娥五号升空之际,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附近龙楼镇一所小学的师生迎来了中国顶尖的航天专家们。 这些专家前来参加国家航天局等单位主办的“我的航天故事”活动,与小朋友交流航天话题。 学校的名字叫做航天小学,它由地源小学、美南小学合并而成,随着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兴建,在2010年搬迁至此而取了现名。校园里矗立着航天员和太空船的模型。 11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附近的龙楼镇航天小学迎来了中国顶尖的航天专家们。段崴 摄 四百多名学生在教室间的空地上坐满。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吴伟仁院士对孩子们说:“我们的探月工程做了十五年,发射了四个嫦娥探测器,小朋友是不是希望嫦娥五号成功呢?”大家齐声回答:“是!” 吴伟仁又说:“我们这次要从月球上采土壤回到地球,好不好?”孩子们欢快地喊道:“好!” 11月23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海南文昌航天小学与师生交流。 高兴贵 摄 陈俊武小朋友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原党委书记孙保卫提问:嫦娥五号为什么会在文昌发射?孙保卫说,长征五号是新型火箭,它的功能强、推力大,在其他发射场发射不了。建文昌发射场,就是为了发射中国的大火箭。 他对孩子们说:“你们做了发射场的邻居,是很幸福的。你们的父母为了建航天发射场,搬离了美丽的椰子林,来到龙楼镇。希望你们做航天事业接班人,好不好?”孩子们大声说:“好!” 陈碧君小朋友问吴伟仁:“嫦娥五号飞多久才能飞到月球?”吴伟仁答:“要飞一百多个小时。从发射到回来,需要二十多天。” 陈碧君又问:“成为航天人,要什么条件?”吴伟仁答:“要有兴趣,要热爱航天,愿意为它奋斗。我国现在是航天大国,再用十几年要成为航天强国,要一代一代人奋斗,要小朋友们来一起奋斗,我看你这样的人最合适啦!” 孙保卫说,他已经为这个学校的小朋友们做了一场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发现大家对航天很感兴趣。他说:“我们来学校,就是要激发孩子们的太空梦。” 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汪涵说,他虽然看火箭发射的次数不如近水楼台的孩子们多,但也通过媒体做了一些传播航天知识的事情。“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可能跟航天产生联系。开车到一个地方,要用卫星导航;电话要打得通畅,船出海要顺利到目的地,都与航天有关系。”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李东东把她创作的《嫦娥赋》赠予学校,这是一首歌颂探月工程的辞赋。航天专家等人把月球仪和“航小梦”玩偶送给学生。中国航天基金会等则向龙楼镇教育慈善会和航天小学捐款。 龙楼镇教育慈善会理事长薛英炳说,近年中国航天基金会已经累计捐赠150多万元,扶持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改善办学条件。 航天小学副校长林文说,这里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他们中还有贫困生和留守儿童。航天人来到学校,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提升了他们的想象力。(记者韩松 喻菲)
0000-00-00 00:00新华社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多项成果助力长征五号B首飞
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多项技术成果,为助力长征五号B成功首飞贡献了力量。 哈工大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赫晓东教授团队承担的“发动机气瓶热防护”项目,成功研制出一种轻质高效柔性绝热复合防护结构,解决了火箭二级发动机舱内热防护难题。 长征五号氢氧发动机喷管延伸段由300多根变截面薄壁方管螺旋缠绕排布焊接而成,焊缝长度超过1700米。手工焊接存在焊接质量稳定性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哈工大材料学院陈彦宾教授研究团队通过近10年技术攻关,提出了密排焊道错位焊接控制变形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超薄异型管焊接变形的难题;开发出了九轴联动机器人自动化集成技术及装备,实现了过程参数及工艺装备的精密控制。 金属橡胶技术是解决航空航天领域高真空、大温差、强辐射等极端工况下阻尼减振等技术难题的专用技术。哈工大机电学院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姜洪源教授团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技术瓶颈,制备了满足不同工况和不同结构需求的金属橡胶构件,部分金属橡胶元件成功替代了重要装备上的进口元器件。 哈工大机电学院王黎钦教授团队承担了火箭芯级和上面级发动机低温重载涡轮泵用陶瓷轴承的预研和工程样机技术攻关任务。团队攻克了陶瓷轴承超低温匹配性设计技术等核心技术和工艺,大幅度提高了火箭发动机轴承的关键指标,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规范,为新一代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记者 曹曦 通讯员 马晓雪)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我校研制的火星磁强计随“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开启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我校作为我国深空探测中首个承担单机级科学载荷任务的高校,独立研制的火星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随“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2020-07-27 16:2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长五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5日18时0分,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2020-05-06 00:00人民日报 -
“四大空天工程”圆满收官
大块头儿有大智慧,大身板儿有大担当。中国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怀揣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造福民众的梦想,致力于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大块头儿”和“大身板儿”。由大火箭、大客机、大运输机、大水陆两栖飞机等组成的“四大空天工程”无疑是其中最“硬核”的代表。几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努力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将这些大梦想化为现实,书写了中华民族创新的豪迈史诗。
2020-01-06 00:00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