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归宿点与落脚点,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学史力行必须找准着力点,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释放体制机制活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能行之有力、行之有效。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着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用活百年党史这部教科书,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应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加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将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将“四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与学生“同向同行”,不断开辟铸魂育人新境界。要让广大青年学子准确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最好的教科书”中感悟思想伟力、激昂奋进动力。

  结合青年特点讲好党史故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应立足青年受众特点,注重“结合当下讲党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青年讲党史,不妨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党史上的青年故事切入,以消弭历史人物与当代青年之间的距离,引导广大青年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

  释放体制机制活力,着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全面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

  强化新时代人才引培机制。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工作和关键环节,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健全高校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探索科学的教育评价长效机制。高校评价重在抓内涵,从多元拓展入手,朝激发创新发力,除了评结果还应评过程、评增值,以此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人才的特色化成长。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研究生选拔评估、教师成果认定等方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正向引导作用,建设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完善服务师生常态机制。以“问计一线”为支撑,聚焦师生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普遍性问题,聚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切实打通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通过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师生切实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果,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并注重在此基础上完善常态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师生的意识和能力水平。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也是高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责任担当。

  瞄准国家需求调布局。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加强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和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技术攻关和工程化能力,打造一体化协同科技创新团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重大工程需求。

  立足地方特色做产研。高校应积极探索完善协同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推进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融入工程机械、新能源、5G装备、新一代半导体、智能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在服务、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立足社会服务促转化。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结合区域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动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互联互通,优化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协同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