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工程、信息科学、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先进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将引领乡村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科技创新将从乡村治理主体的思维理念、治理的体制机制,以及治理的方法工具方面全面助推治理转型,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各类先进技术嵌入乡村社会进程中遭遇的多重障碍亟待破除,尤其是伴随技术泛在化而来的新风险和新难题更需审慎甄别和理性对待。

  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将从产业发展、生活质量、生态治理、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改变和重塑乡村面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绘制全新的实现路径和可及图景。

  第一,科技创新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根本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和重心在城市。新时期,培育和扩大内需市场,迫切需要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来激发乡村的巨大潜力与后劲。农业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基础性功能不可替代。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对良种扩繁、病害防治、节能减排、土壤改良、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机械化和装备化以及智慧农业等方面的技术需求极为迫切。

  在此过程中,首先,严守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底线,坚持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构建并完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储备体系,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产出率、利用率,降低损耗率。其次,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投入,促进农业由保量增产逐步转向提质增效,依靠绿色技术加速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着眼于农业环境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和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强化农业的绿色生态本色。最后,加强科技创新在培育新产品与新动能、探索新模式与新业态中的核心作用,满足居民对绿色、健康、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加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供给侧与需求端的适配性,借助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等加速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第二,科技创新是改善和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新能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乡村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为保障和改善乡村民生,加速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流动倾斜,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带来了重要契机。一是乡村特色民居改造、饮用水水质提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厕所改造等领域,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二是借助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商下乡”,不仅能有效延长初级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业提效增收,还能充分挖掘乡村消费潜力需求,打通城乡供需渠道,让乡村居民能够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三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加速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在乡村推广普及,有效发挥科技创新提升乡村治理专业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强化发展弱项,补齐民生短板,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第三,科技创新是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和强化乡村生态涵养功能的重要抓手。

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科技创新将在村镇规划与村落布局、乡村绿化与生态景观营造、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秸秆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使用等涉及乡村生产生活各环节方面大有可为。依托技术手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还原乡村自然和谐、绿色生态的面貌。借此,能有效改善乡村居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让乡村能够“留住乡愁”。同时,乡村生态涵养和休闲娱乐功能是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增强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乡村对为农民保留退路、应对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科技创新是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乡土,忠孝节义、诚信友爱、睦邻互助等优良传统凝聚在器具实物、古文典籍、传统节庆之中代代相传。随着乡村由封闭走向开放,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在乡村快速普及,极大丰富了乡村居民的娱乐方式和精神生活,加快了乡村居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知。同时,科学技术知识和大量外部信息也借此广泛传播,加速了乡村居民思想意识现代化进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大力挖掘、弘扬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和优良家训的文化引领作用,重拾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化自信,革故鼎新。以乡村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