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联盟”凝聚为民服务昆明“心”力量

  一、背景与起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一精确定位,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方面,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据统计,昆明全市将近70%的基层党组织和77%的党员分布在城区。而另一方面,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一个社区少的也有几万人,但工作人员仅十几人,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不能管”,与社区非公经济组织之间没有监管关系——“不让管”,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没有指导关系——“不好管”,再加上社区党组织缺少行政资源,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有限,不免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也就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毫无疑问,城市既是基层党建的主阵地,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领域。如何破解“小马拉大车”的难题,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为此,昆明在推进新时期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这一发展定位,建立了“党建联盟”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将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类党组织融入街道社区,用党建引领一颗“子”,盘活民生实事一盘“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凝聚为民服务“心”力量。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着力搭建“党建联盟”区域化党建工作载体,构建“事务共商、资源共享”的城市党建格局。始终坚持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着力破除行业壁垒的藩篱,紧盯新兴领域的发展,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全覆盖、一体化推进。一是引领街道社区聚焦主责。向街道下放“五项权力”,制定社区工作事项“四个清单”,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逐步将社区承担的各项政府职能和社会事务剥离出来,推动社区减负工作取得实效。二是打破行政隶属壁垒。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组建街道“党建联盟”52个、社区“大党委”286个,整合驻区单位党组织1413个,59个街道277个社区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形成街道社区党组织核心主导、驻区单位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全方位、立体式”大党建格局。三是破除各自为政障碍。强化行业部门对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双重责任,建立社区党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采取“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优势带动”的方式,努力构筑共驻共建、动态开放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四是拆除相互封闭藩篱。以项目化方式整合辖区各领域党建资源,制定驻区单位服务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推行居民点单、党组织下单、党员接单“三单式服务”,推动区域化党建由“感情化”维系向“责任化”分担转变。

  (二)不断推动基层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提升,健全“行业统筹、区域兜底”的全覆盖组织体系。积极推行“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双评议”。具体来说,公开承诺“双报到”——“党建联盟”成员单位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要到社区报到,每个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不少于2次,与社区建立起长期志愿服务关系;工作整合“双报告”,定期报告成员单位党委融入区域化党建和参与社区共治情况,支队党员报告到党组织报到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借助平台“双服务”,作用发挥在社区。认领服务项目和岗位,努力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社区建设的参谋员、文明创建的劝导员、困难群众的帮扶员、社区稳定的安全员;科学考核“双评议”,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的监督,将党员承诺兑现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年底对工作突出的党员和党组织进行表扬奖励,聘请社区居民担任行风监督员,让群众给党员打分,让群众监督党员。这样一来,就破解了“不能管”“不让管”“不好管”的“三难”问题。

  (三)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多元互动、创新驱动”的社会治理途径。高度重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和基层协商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采取大事共议、要事共决、实事共办、急事共商的议事规则。年初召开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会,对年度社区党建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部署;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共同研究确定工作要点、实施项目、推进措施等,共同协商解决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督促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掌握社区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收集和反馈对“党建联盟”工作开展情况的意见建议。每年召开区域化党建共驻共建工作会议,签订共驻共建目标责任书,通过签约亮明责任,把工作机制运行情况、工作内容落实情况纳入“双评议”“双考核”,压实共建责任。

  (四)注重选出群众满意“当家人”,焕发联盟发展新活力。“党建联盟”要选出得民心的“当家人”,选的是谁很重要。昆明的“党建联盟”委员产生大都实行“选举任命”和“推选聘任”的方式,即专职委员由选举产生的现任社区党组织成员直接进入,兼职委员从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两新”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民警中推选、聘任产生,以确保“党建联盟”在成员构成上更具代表性,更具有统筹各方的能力。对于如何选出“能人”,也有严格的“规矩”:首先要热心街道、社区事务;其次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另外还要能够正常参加“党建联盟”的相关活动。同时,还明确了兼职副书记、委员的工作职责:一是按时参加“党建联盟”会议,共同讨论决定社区重大事务,并积极做好落实工作;二是将党建资源整合到联系服务群众上来,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百姓诉求;三是指导辖区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为服务社区经济、服务企业等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其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五)发挥考核评先评优的督促鼓励作用,确保共驻共建到底到边。把“党建联盟”运行情况,纳入党建考核、文明单位创建考核,并以不同形式通报考核结果,反馈给成员单位党组织,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优先推荐“文明单位”及“两代表一委员”。坚持开门评议,将区域化党建作为街道、社区书记抓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月走访、季督查、年考评,定期通报工作情况。结合年底述职评议活动,区域化党建联合体成员单位向党员代表报告党建工作情况,接受代表评议;“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向辖区党员、群众代表报告党建项目完成情况,一事一评,公开结果,评选表彰“先进党组织”“优秀区域化党建指导员”,积极营造大抓党建、抓实党建的浓厚氛围。

  (六)坚持“资源共享”志愿服务不停歇,“菜单定制”特色服务亮点多。“党建联盟”工作机制开展以来,全市街道、社区、驻区单位以及驻区非公党组织之间加强了联系和沟通,整合了各类资源,凝聚各方力量,通过对驻区单位、街道社区资源进行梳理汇总,形成12类资源清单。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双报到”单位党组织资源优势,成立特色志愿服务队。比如,2017年5月,官渡区太和街道在百富琪广场成立雷锋广场,每周五风雨无阻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内容涵盖家电维修、法律咨询、健康义诊、便民服务等。一年来,服务辖区居民群众500余人次;双龙桥社区依托“云岭敬老爱心服务站”,为辖区2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单位、社区、志愿者、家庭相衔接的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前卫路社区设立了“儿童之家”,帮助20余个经济困难家庭解决后顾之忧;永胜路社区充分整合辖区协和医院等医疗资源,建立“10分钟医疗服务圈”,建立社区“邻兰居”医疗服务站,极大地方便了辖区群众就近就医。明通路社区打造“心语明通”工作室,组织开展了面向社区职工、居民群众的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些点滴细微变化,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党建联盟”的带动引领作用。

  三、经验与启示

  (一)筑牢核心堡垒助力“联动”,凝聚共驻共建党建合力。党组织是“月”,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类组织是“星”,要通过要把各类组织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是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要打破传统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党建模式,全面推进区域化党建,通过聘任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等方式,打造以街道社区为核心、驻区单位为骨干的区域化党建领导体制。一是要完善体制机制。二是要抓住共建“核心”。三是要落实基础保障。

  (二)构建互补机制抓好“联建”,推动共驻共建融合互赢。深入推进区域党建统筹融合,要坚持条条和块块双向用力,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双向管理重点企业、双向评价干部,不断增强共驻共建合力。一是要坚持党组织主导。二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三是要注重开放融合。

  (三)强化服务管理实现“联享”,激发共驻共建内生动力。共驻共建能否顺利开展,关键是能否找准利益结合点、提高利益关联度,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摒弃一味向驻区单位提要求、寻帮助的做法,和驻区单位有机联结起来,在互利互赢、共同发展中增强共建互助的内在动力,引导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增强共驻共建的成效。一是在推动服务共享中调动积极性。二是在深化载体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三是在发挥各自优势中找准结合点。四是在服务党员群众中找到共同点。